2004年,全国渔业工作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宏观政策好、市场拉动力加大、自然条件总体有利的条件下,渔业和渔区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发展形势是近五六年来最好的一年,突出表现为:
一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国各地水产养殖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特别是名特优品种养殖、生态养殖和海洋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发展较快,主要优势品种产业带初步形成;海洋捕捞生产好于往年,远洋渔业稳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进一步拓展。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1-11月水产品总产量为4037万吨,同比增长4.18%。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850万吨。
二是水产品市场需求增强,出口大幅增长。国内水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多年的持续低迷,出现大幅攀升,2004年1—11月份水产品综合价格比上年上涨20.6%(海水产品上涨12.9%,淡水产品上涨31.1%)。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1-11月出口额62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同比增长28.7%,是1996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预计全年出口额超过65亿美元。
三是渔民收入稳步增长。由于产量增长、品种优化、价格提高、税收减免,扣除成本上涨因素,渔业效益仍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全年渔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以上,超过5450元。
渔业发展出现良好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一)政策稳定是基础。一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尤其是农业特产税取消和农业税税率降低,对渔业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二是农业部和各地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注意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渔业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渔业投入增加,全年中央财政安排各项渔业投入12.73亿元,各地投入也有较大提高。在发展上,各地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合理规划生产布局。继续组织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势区域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休闲、观赏渔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渔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三是加强渔业法制建设和政策研究。制订、修订了《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和《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章,各省(区、市)也加快了渔业立法步伐,制订颁布地方法规和规章十多部。全国人大农委开展《渔业法》执法检查,有力促进了渔业发展和规范管理。同时积极对产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编制“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及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
(二)加强管理是有力保障。一是加强资源养护管理。去年是全面实施海洋伏季休渔第十年和长江禁渔期制度第三年,在农业部和各地共同努力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取得圆满成功。各地加强了渔船和捕捞许可管理,组织查处非法捕捞专项行动,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自然保护区建设。据统计,全国共放流各类水产苗种92.5亿尾(粒),增殖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二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企业和养殖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普遍提高,渔业标准化生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全年共有1034个企业、98万公顷水面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没有因为质量问题引发新的出口贸易纠纷,欧盟委员会于去年10月18日全面解除了2001年1月做出的对我国水产品的进口禁令。三是加强涉外渔业合作和管理。去年继续与美国、韩国和俄罗斯合作开展渔业联合执法,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了重点、敏感海域及内陆边境水域渔业活动的监督管理。农业部与外交部、公安部、海军建立了北部湾渔业管理协调机制,保障了《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的顺利实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涉外渔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农业部还商外交部、公安部等部门召开了全国涉外渔业工作会议,对贯彻国办通知进行了具体部署。
(三)市场推动是主要因素。1998年以来,国内市场水产品价格一直呈走低趋势。去年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产生了强大的市场推动力,渔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据抽样调查,扣除成本增加因素,2004年大宗淡水鱼每公斤增加收益1-3元不等,是近年来没有过的。同时,渔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渔业产业化发展程度提高。一些省市制定了产业化促进计划或发展规划,加强对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通过“公司+基地+渔户”等模式,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提高了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通过举办水产品交易会、推介会和特色产品文化节,进一步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在巩固发展日、美、欧、韩四大市场的基础上,对东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有较大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额增长一倍以上,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
另外,自然气候也为渔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去年渔业生产灾害相对较少,气候总体看比较适宜,部分海区海况好、渔汛旺,为渔业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黄海发生多年未见的夏季渔汛,东海渔汛是1994年以来最好的一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柴油价格暴涨给捕捞生产造成的压力,提高了捕捞效益。
2004年我国渔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来之不易,是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农业部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在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渔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渔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渔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去年部分海域渔汛好并不说明渔业资源已经好转,我国渔业资源环境的基础仍十分脆弱,水域污染和过度捕捞等破坏渔业资源的基本因素并没有改变,重大渔业污染事故还有所增加。二是侵害渔民权益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渔民因水域滩涂使用权益受到侵害,上访、纠纷明显增多,成为影响渔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三是养殖病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任重道远。据统计,近几年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养殖生产中使用禁用药物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监控能力还比较低。四是涉外渔业管理和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涉外渔业事件存在发生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事关渔业可持续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农业部渔业局政策法规处)
现象还比较严重,监控能力还比较低。四是涉外渔业管理和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涉外渔业事件存在发生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事关渔业可持续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农业部渔业局政策法规处)
一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国各地水产养殖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特别是名特优品种养殖、生态养殖和海洋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发展较快,主要优势品种产业带初步形成;海洋捕捞生产好于往年,远洋渔业稳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进一步拓展。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1-11月水产品总产量为4037万吨,同比增长4.18%。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850万吨。
二是水产品市场需求增强,出口大幅增长。国内水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多年的持续低迷,出现大幅攀升,2004年1—11月份水产品综合价格比上年上涨20.6%(海水产品上涨12.9%,淡水产品上涨31.1%)。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1-11月出口额62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同比增长28.7%,是1996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预计全年出口额超过65亿美元。
三是渔民收入稳步增长。由于产量增长、品种优化、价格提高、税收减免,扣除成本上涨因素,渔业效益仍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全年渔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以上,超过5450元。
渔业发展出现良好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一)政策稳定是基础。一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尤其是农业特产税取消和农业税税率降低,对渔业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二是农业部和各地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注意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渔业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渔业投入增加,全年中央财政安排各项渔业投入12.73亿元,各地投入也有较大提高。在发展上,各地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合理规划生产布局。继续组织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势区域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休闲、观赏渔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渔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三是加强渔业法制建设和政策研究。制订、修订了《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和《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章,各省(区、市)也加快了渔业立法步伐,制订颁布地方法规和规章十多部。全国人大农委开展《渔业法》执法检查,有力促进了渔业发展和规范管理。同时积极对产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编制“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及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
(二)加强管理是有力保障。一是加强资源养护管理。去年是全面实施海洋伏季休渔第十年和长江禁渔期制度第三年,在农业部和各地共同努力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取得圆满成功。各地加强了渔船和捕捞许可管理,组织查处非法捕捞专项行动,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自然保护区建设。据统计,全国共放流各类水产苗种92.5亿尾(粒),增殖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二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企业和养殖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普遍提高,渔业标准化生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全年共有1034个企业、98万公顷水面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没有因为质量问题引发新的出口贸易纠纷,欧盟委员会于去年10月18日全面解除了2001年1月做出的对我国水产品的进口禁令。三是加强涉外渔业合作和管理。去年继续与美国、韩国和俄罗斯合作开展渔业联合执法,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了重点、敏感海域及内陆边境水域渔业活动的监督管理。农业部与外交部、公安部、海军建立了北部湾渔业管理协调机制,保障了《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的顺利实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涉外渔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农业部还商外交部、公安部等部门召开了全国涉外渔业工作会议,对贯彻国办通知进行了具体部署。
(三)市场推动是主要因素。1998年以来,国内市场水产品价格一直呈走低趋势。去年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产生了强大的市场推动力,渔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据抽样调查,扣除成本增加因素,2004年大宗淡水鱼每公斤增加收益1-3元不等,是近年来没有过的。同时,渔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渔业产业化发展程度提高。一些省市制定了产业化促进计划或发展规划,加强对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通过“公司+基地+渔户”等模式,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提高了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通过举办水产品交易会、推介会和特色产品文化节,进一步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在巩固发展日、美、欧、韩四大市场的基础上,对东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有较大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额增长一倍以上,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
另外,自然气候也为渔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去年渔业生产灾害相对较少,气候总体看比较适宜,部分海区海况好、渔汛旺,为渔业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黄海发生多年未见的夏季渔汛,东海渔汛是1994年以来最好的一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柴油价格暴涨给捕捞生产造成的压力,提高了捕捞效益。
2004年我国渔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来之不易,是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农业部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在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渔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渔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渔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去年部分海域渔汛好并不说明渔业资源已经好转,我国渔业资源环境的基础仍十分脆弱,水域污染和过度捕捞等破坏渔业资源的基本因素并没有改变,重大渔业污染事故还有所增加。二是侵害渔民权益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渔民因水域滩涂使用权益受到侵害,上访、纠纷明显增多,成为影响渔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三是养殖病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任重道远。据统计,近几年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养殖生产中使用禁用药物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监控能力还比较低。四是涉外渔业管理和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涉外渔业事件存在发生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事关渔业可持续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农业部渔业局政策法规处)
现象还比较严重,监控能力还比较低。四是涉外渔业管理和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涉外渔业事件存在发生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事关渔业可持续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农业部渔业局政策法规处)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