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等采用遗传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皱纹盘鲍新品系,并在皱纹盘鲍杂交及杂种优势的产业化应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皱纹盘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为海产八珍之首。长期以来,由于使用不适于长周期、高密度养殖环境的野生种质,使皱纹盘鲍养殖周期长达3~4年,且易发生大规模异常死亡。为了解决皱纹盘鲍的种质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就提出了杂交及杂种优势利用的思想,并进行了有关的生产实践。为了进一步改良养殖鲍鱼的种质基础,张国范研究员等将国家“863”计划项目“皱纹盘鲍杂交杂种优势的产业化”作为重点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优化了杂交技术体系,实现了杂种优势利用的产业化和皱纹盘鲍“杂交鲍”的人工养殖,直接促进了我国鲍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张国范研究员的主持下,在大连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西霞口水产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连金龙海珍品开发公司、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协作下,该项研究明确了皱纹盘鲍不同地理群体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差异,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可能产生杂种优势;创立了科学简便的杂种优势利用的单侧定向杂交技术;获得杂种优势明显、性状稳定的中国黄渤海—日本岩手宫城群体皱纹盘鲍杂交组合。杂交鲍苗种培育期间壳长、壳宽和体重生长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7.98%、22.07%和61.93%,成活率提高了1.8倍;养成期间成活率达到85~92%,较常规苗种提高40~50%,养殖周期较常规苗种缩短了1/3;杂交鲍养成亩产650~ 700kg。在国际上首次将皱纹盘鲍种内杂交和杂种优势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创建了杂交鲍苗种培育和海区养成的技术工艺。杂交及杂种优势的利用已是杂交鲍高效养殖的核心关键技术,“杂交鲍”已经成为鲍鱼养殖产业的名牌,直接促进了我国鲍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该成果于2003年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总体水平达国际领先,并且在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山东省2004年度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该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