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联系人:秘书处
电 话:0571-88051763
邮 箱:xiatian3218@163.com
地 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6号宁波大厦712室

新中国水产业十件大事(一)

发布时间:2004-11-19人气:146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水产业欣欣向荣,举世瞩目。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起连续十四年稳居世界首位,也是惟一的养殖产量大于捕捞产量的水产大国。在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之即,回顾水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渔业五十五年众多的大事、要事中,筛选出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对水产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措施;对水产业的发展乃至世界渔业有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等十件大事,整理成文,供后人研究中国渔业史作参考。
   一、1956年5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0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我国国家水产行政主管部门五十多年来,部一级的变动就达九次。按时间顺序为:农业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农业部———商业部———水产部———农林部———国家水产总局———农牧渔业部———农业部。建国初期,水产工作隶属农业部,仅一个多月划归为食品工业部,一年后改属轻工业部,仅十多天,没有交接工作就划回农业部。1953年1月,农业部在水产处的基础上设立水产管理总局。1955年11月水产管理总局改属商业部。1956年5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水产部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水产业的进一步重视,加强对水产工作的全面领导。从此,地方各级政府把水产工作进一步摆上了议事日程,并相应的成立水产专管机构,水产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文革”的十年动乱,水产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0年5月,农业系统各部委合并,成立农林部,水产工作由一个部改成一个组、一个局。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1978年3月16日,成立国家水产总局。1982年5月,国家水产总局撤消,并入农牧渔业部。1988年4月农牧渔业部更名为农业部至今,下设水产司(渔业局)、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在农业部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国的水产工作。
   二、1958年6月,鲢鱼、鳙鱼人工繁殖在我国首获成功,为中国和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6月2日,我国传统的淡水养殖鱼类鲢鱼、鳙鱼人工孵化繁殖首获成功,其繁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我国淡水养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鲢鱼、鳙鱼、草鱼、青鱼是我国传统的养殖鱼类,誉为我国的四大家鱼。但千百年来,这四大家鱼人工养殖所需的苗种都依赖捕捞长江、西江的天然苗,因为它们都不能在池塘中繁殖。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天然苗种远不能满足养殖的需要。1958年水产部组织家鱼人工繁殖领导小组,领导全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加速人工繁殖的研究,就在这一年的6月2日,南海水产研究所钟麟等科技人员以外界环境与内在催情相结合的刺激法孵化出第一批鲢、鳙鱼苗,揭开了人工养殖的新篇章。随后在1960和1961年,广东、湖南的科技人员应用催情技术,成功突破了草鱼和青鱼的人工孵化技术。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水产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大大促进了我国淡水养殖业和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水产养殖业也是很大的贡献。而且还促进了与人工养殖相关的细胞学、细胞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等学科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在淡水和海水养殖的科学领域,还有多项具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重要领域有:———海带。海带历史上只生长在北方海域,建国以后,我国改进了海带苗低温育苗技术,创造了夏苗培育法,发明了筏式养殖技术、施肥养殖技术。这些重大的技术突破,把海带养殖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技术水平。五十年代中期,水产部组织研究海带南移养殖,解决了养殖育苗、度夏、腐烂防治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研究成功了海带胚胎发育与温度、光照的关系,创造了自然光育苗法。海带南移养殖和育苗技术的成功,很快的把海带养殖推向到全国南北的沿海各地。———对虾。对虾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1980年国家水产总局组织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攻关领导小组,经过三年的努力,解决了亲虾育苗、育苗用水处理、水质环境控制和幼体饵料培养等技术关键,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对虾工厂化育苗方法,1982年3月通过了鉴定。对虾工厂化育苗的成功,使我国对虾育苗的原理与方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对虾人工养殖热潮在全国迅速兴起。———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珍贵的水产品,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人工养殖、增殖均依赖捕捞天然苗,但天然苗数量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1971年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许步劭等在进行了河蟹性线发育等与水温、盐度关系以及幼体饵料基础后,突破了海水育苗技术。1989年该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随后,安徽省滁县水产研究所赵乃刚、包祥生试验成功了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1981年该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5年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河蟹人工育苗的成功,促进了全国河蟹增殖养殖业的大发展。
    三、1959年4月,我国海洋渔业史上的一次大风灾难,渔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1959年4月10日晚,我国东海海面上突起狂风暴雨。9-10级的大风凶猛地袭击江苏吕泗渔场。其时,正值小黄鱼初汛旺发,集中在渔场作业的有来自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辽宁五个省市5246艘渔船。由于这些木帆船设备简陋,又缺乏通讯手段,来不及返港避风,致使全部陷入险境。事发后,水产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文华亲率厅局领导乘海军军舰赶赴现场组织抢救。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立即召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会议,东海舰队派出4艘军舰,上海市水产局派出16艘渔轮,空军派出飞机侦察。江苏、浙江等省也都组织大量的船只和强壮的有经验的干部、水手3584人,全力以赴,开进渔场。经过一昼夜的努力,救起渔船334艘,渔民650人。这次风灾共沉没、严重毁坏渔船286艘,死亡渔民1477人。这是我国海洋渔业史上一次空前的大灾难,损失惨重,教训深刻。
    四、1979年2月,国家水产总局召开全国水产工作会议,确定了水产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使水产生产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78年3月,国务院设立国家水产总局。1979年2月,国家水产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水产工作会议,会议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总结了近三十年水产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了水产工作的调整和着重点转移,统一了认识,制定了加速发展水产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会议确定集中力量抓好三方面工作:加强渔政管理,切实保护资源;充分利用水面,大力发展养殖;搞好保鲜加工、提高鱼货质量。会后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了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这三个方面的部署。这是端正发展水产业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转折,使我国的水产生产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五、1982年3月,全国淡水渔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研究淡水渔业工作的首次盛会1982年3月,国家农委召开全国首次淡水渔业工作会议。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农牧渔业部《关于加速发展淡水渔业的报告》的通知。(即中发(1982)44号文件)淡水渔业是我国水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左倾思想的束缚,淡水渔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内陆水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淡水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水产品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水产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和批示,使淡水渔业得以快速发展。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编制长期规划的意见》中谈到:“要发展多种副业,发展渔业、养殖业。渔业,有个方针问题。究竟是以发展捕捞为主,还是以发展养殖为主?看起来应该以养殖为主,把各种水面包括水塘都利用起来。这也涉及到责任制问题。有的就是要实行包工包产。过去搞农业的同志,只看到几亩地,没有看到副业,没有看到各地都有发展的特殊产品和资源,这一定要改变。政策要放宽,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此后,耀邦、紫阳、启立、万里、依林等中央领导作过多次讲话和批示,其内容从水产工作的一般号召,到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领导体制、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全国淡水渔业工作会议于1982年3月在北京举行,由国家农委张平化主任主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研究淡水渔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会后,农牧渔业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速发展淡水渔业的报告》。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这个报告,并在批转报告的通知中指出:“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面的利用,把淡水渔业摆在应有的位置,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过十年八年扎扎实实地工作,力争实现全国年产淡水鱼四五百万吨的目标。”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切实贯彻了中央批示的精神,淡水渔业迅速的发展起来,只用了五年时间,1987年淡水渔业产量就由1982年的160万吨增加到413万吨,比中央的要求提前了三~五年,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例由27%上升到38%。
标签:全部
0571-8805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