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据业内人士披露,当今挪威和智利养殖“大西洋鲑鱼(Salmo salar)”的霸主地位有可能将面临潜在挑战,因为“中国海洋大学”渔业专家正设法在黄海海域某实验场试养大西洋鲑。据称,中国科学家正探索“在黄海利用开网网箱养殖大西洋鲑”的可行性,这是全球首次在温带的冷水团尝试繁育这一品种的鲑鱼。
据介绍,从中国的广东、海南直至渤海湾沿岸,中国每年都需从挪威和智利进口数千吨鲑鱼产品,因为中国沿海一带的海水温度偏高,无法成功养殖这种大西洋鲑。然而,位于中国山东省濒临黄海的“中国海洋大学”专家却在当地找到了罕见的冷水团,并乐观地认为“这可被用来养殖大西洋鲑”。另据该大学科研小组董双林(音)教授声称:这是在中国近岸水域发现的唯一一个冷水团,是由于该地区的气候、地形、洋流和海水密度的综合运作所致;而冷水团位于海平面以下20至30米,夏季温度可达到4.6至9.3摄氏度。同时,该冷水团质量为13平方公里、计5000亿立方米,足以供养5亿尾左右鲑鱼;因每条鲑鱼所需大约1000立方米上下。
此外,据该大学科研小组资深工程师章梅沼(音)介绍:“我们打算使用一种能上下升降的网箱,以便在夏季水温较高时让网箱下沉至适宜水温。”他说,一旦实验成功,则可创造出鲑鱼养殖业潜在的市场价值约1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53亿美元);这相当于2015年度山东省渔业年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据悉,目前该大学的专家已与国内外两个远洋渔业机构合作,拟从美国购买大约12万枚鲑鱼卵。另据董双林表示,该小组将于今年10月投入首批试养的鲑鱼鱼苗和幼鱼,第一步是让其长到体重500克。他预测说:“预计到2018年,这批鲑鱼可长到大约4公斤,也就达到了我们要求的销售标准。”他还透露,未来两年内还将在本场采集鲑鱼卵自行培育。
截至目前,该大学科研小组正与伙伴单位“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并已开始建造大约两公顷面积的中心实验场,并敷设冷藏管道及一些养殖设施等;同时还改装了一艘3300吨的船舶协助海上的养殖生产活动。另据透露,黄海海域的这一冷水团质量位于离岸50至60海里的海上,这里近岸海域一带并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