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孙景淼副省长在浙江政务信息(专报)第1433期“全域治尾水全面促转型”上的批示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12-28 浏览次数: 分类:动态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文件

浙海渔业〔201734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关于印发孙景淼副省长在浙江政务信息

(专报)第1433期“全域治尾水全面促转型”上的批示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渔业主管局,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20171114日,孙景淼副省长在省政府办公厅《浙江省政府信息》(专报)第1433期“全域治尾水 全面促转型——德清县开启淡水鱼绿色生态养殖新时代”上批示,“德清的做法和经验,请印发各地借鉴”。现将孙景淼副省长的批示意见印发给你们,并就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认识再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既是推动我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养殖业向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战略和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意见的实际举措。

二、工作再部署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按照孙景淼副省长的批示要求,迅速行动,主动谋划,争取支持,出台政策,推动形成当地政府主导、部门乡镇联动、渔业主体协同、科技支撑有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我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持续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全域治尾水 全面促转型——德清县开启淡水鱼绿色生态养殖新时代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20171218

 

全域治尾水  全面促转型

——德清县开启淡水鱼绿色生态养殖新时代

 

德清县是我省最大内陆水产养殖县,年总产量占全省淡水渔业产量十分之一。近年来,随着渔业养殖不断发展,尾水排放对周边水体的影响日益凸显,尾水污染成为产业之困、环境之觞。为此,今年该县以全省唯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为契机,率先全域开展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全面推进治污剿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实现由1.0版的传统鱼塘、2.0版的标准鱼塘向3.0版的生态美丽鱼塘跨越。目前已完成1203个治理点、14万亩渔业养殖水域整治,养殖尾水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全县水质显著改善,渔业养殖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持续提升,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尾水治理和渔业转型经验。

一、坚持科学施治,改善水质美环境

一是全域覆盖。对全县养殖现状进行地毯式摸排,确定渔业养殖尾水治理1500个治理点、治理面积17.7万亩。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渔业生态养殖加快尾水治理实施方案》,分类采取规模场自治和散户连片养殖集中式治理两种形式,视场点情况安排养殖面积的8%—10%土地用于建设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系统,最终实现循环水再利用或达标排放。因尾水治理涉及面广、养殖场点规模不一,起初推进难度很大。为此,该县采取示范带动和行政推动“两手抓”,强势推进,坚决治理。一方面,在禹越、新市等镇选取不同品种规模养殖场作为先行治理示范点,在钟管镇、下渚湖街道选取小散户开展集中治理示范,按照“一场一策”的原则,邀请省市有关专家逐塘制定治理方案,高标准快速推进治理,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目前已建成治理示范点210个;另一方面,严督严考抓推进,实施挂图作战,制定精准到点、细化到天、责任到人的治理“作战图”,每月通报各镇(街道)治理进度和排名,将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纳入对各镇(街道)的年度考核,对未能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在“五水共治”考核中进行亮牌问责。半年多来,已完成治理任务的79.1%,有望实现“两年任务一年完成”。

二是技术支撑。积极争取省海洋渔业局、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等专家团队的技术力量支持,因塘施策,科学规划,分类治理。特别是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以所长为组长的工作班子,举全所之力对德清给予技术支持,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并按黄颡鱼池塘养殖精品园尾水治理、青虾集中连片养殖区尾水治理、乌鳢高污染品种养殖尾水治理、淡水名优鱼类高密度养殖尾水治理等多种模式进行示范推进跟踪研究。大力推广相关治理模式,举办培训会22场次,培训人员3400余人。编发《德清县渔业养殖尾水治理设施改造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建立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处理池、人工湿地等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应用物理和生物净化处理手段,对养殖尾水进行有效处理;通过建立生态浮床,重构养殖区河道生态系统,提高河道环境承载力和自净力;通过建立生态浮岛、生态驳岸,在驳岸和塘埂种植低矮景观经济植物,打造“花基”渔业,让渔场更美丽。经治理,排放尾水水体透明度显著增加,悬浮物、总氮、总磷、COD等含量大幅下降,大多能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三是机制保障。严格落实验收机制,成立联合验收组,对已治理的养殖场按照“每户必查、一户一档”原则开展现场验收,将养殖户信息资料入册管理。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治理资金由县、镇(街道)、业主三方共同筹集,县财政按每亩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目前全县已投入资金1.21亿元。健全常态监管机制,出台《德清县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系统运行维护长效管理办法》,对治理后的水产养殖场实行县级和镇(街道)同步留档,强化线上和线下监管,加强水质检测和行政执法,对尾水直排、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现象实施相应处罚,倒逼养殖户按规范运行。

二、坚持源头控污,优化结构促转型

一是优布局。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调优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如下渚湖街道主要以青虾为主,乾元镇和新安镇主要以甲鱼为主,禹越镇主要以黑鱼为主。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渔业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推行休闲垂钓、科普教育、文化创意等体验活动,培育渔业特色观光、精品民宿以及渔家乐等新业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是优品种。引进和推广效益明显、品种新、污染少、符合消费需求的澳洲小龙虾等新品种,取缔鲶鱼养殖,推动现有黑鱼养殖减量提质转型。积极推进渔业“三品一标”建设,逐渐形成一批地方特色产品品牌。目前已培育“欧诗漫”珍珠、“清溪”甲鱼、“水精灵”青虾等特色水产品,拥有39个水产品注册商标,其中“欧诗漫”“清溪”为中国驰名商标。

三是优模式。积极开展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探索与推广,减少养殖污水排放,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和养殖效益,目前已建成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槽13条。推广稻鱼、稻鳖、茭鳖共生(轮作)和稻虾、虾菜轮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行种养有机结合,净化养殖水体,实现水资源循环使用和营养物质多级利用,目前已形成稻鳖共生、茭鳖共生、高效多品种混养等示范基地23个。积极探索渔业工厂化设施养殖模式,开工建设全国领先的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设施渔业养殖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预计20183月建成投产,建成后可年产优质加州鲈鱼苗种5000万尾,培育亲本及商品鱼5000公斤,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

三、坚持放大红利,惠及多方增效益

一是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对小型分散养殖场采取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实施集中连片治理,建成后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同时养殖户土地(水面)流转价格相应提高,不仅有效保障长效运维,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如下渚湖街道上杨村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对878亩小规模分散渔业养殖尾水开展治理,村集体资产增加128万元,集体年增收5万元。

二是促进农户增收。通过尾水治理,水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有效提高养殖户收益。如禹越镇黑鱼养殖面积近6000亩,全年产值有望达3亿元,养殖户普遍受益;吴建荣养殖场尾水治理后,产品成功打入北京市场,均价比一般养殖场高出近1元钱。同时,通过健全完善水产品全产业链,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及优良新品种,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效益,拓展了农村居民增收途径。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渔业产值约11.8亿元,同比增长21.7%;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4443元,同比增长10.6%

三是保障消费安全。加强投入品监管,规范安全用药,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全县所有水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和重点家庭农场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该县农产品在沪杭市场越来越受捧热销,如清溪甲鱼均价为沪杭市场甲鱼均价的2倍,青虾占据杭州市场份额已超90%

 


抄送:农业部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              20171218日印发


来源: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