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获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会议审议通过

发布日期:2014-09-05 浏览次数: 分类:动态

2014512日,至今说起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岩仍是满怀激动。这一天,在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由中国牵头组织编写的《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 报告》历时两年有余,由中国专家担任组长,汇聚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尼、韩国等经济体的国际专家组及其支撑团队,共同起草完成。 

《报告》虽然是集众人之智,但毕竟牵头组织者是中国。从提出编写建议到框架确定、内容编写,再到向各经济体成员征询意见、案文磋商,直到最后获得通过,中间经历的困难、曲折与艰辛,让一直参与其中的刘岩非常感慨。看到今天中国从参与这一工作中所获得的一系列有益的收获,她笑着说:“苦后才能有甜嘛!” 

中国从其他经济体中吸取到管理海洋的经验 

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刘岩全程参与了《报告》的编写。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主要通过邮件信函、电话等形式与国际专家组进行沟通和交流,她还是从很多交流中,发现了值得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无论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推广和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理念,俄罗斯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管理渔业资源,还是像韩国等国用国家规划管理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日本应对海洋灾害风险的一些做法等等,刘岩认为这些都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牵头编写《报告》让中国“收获颇丰” 

在谈到《报告》的编写工作将会对未来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收获时,刘岩欣慰地告诉记者,《报告》通过后,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牵头人施耐德和APEC各经济体成员高度评价了《报告》的重要意义,赞赏中方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授权中国牵头定期对《报告》进行更新,并建议将《报告》作为今年APEC海洋合作重要成果文件,提交给APEC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和将于年底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虽然牵头编写《报告》这一工作让中国获益颇多,刘岩依然认为最重要的益处还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主导评估区域海洋事务发展的话语权,使我国有机会向经济体成员阐述中国提出的人海和谐、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与各经济体成员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为进一步拓展中国与各经济体成员之间的海洋合作奠定基础。 

《报告》提出的未来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合作方向,如维持和改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深化蓝色经济讨论和发展蓝色经济等,都将为中国海洋事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此外,在刘岩看来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中国通过参与这一工作,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具有国际经验和水平的研究队伍。这将为今后中国海洋领域在APEC平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应在APEC框架下抢抓机遇 

2012年以来,刘岩已经连续3年参加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会议。她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在促进APEC海洋事务合作的地位和作用上日益凸显,话语权日益提升。 

对于未来,中国如何在APEC框架下发展自己的海洋事业、拓宽合作的领域,刘岩认为必须抢抓机遇,并将其作为海洋外交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 

首先要以APEC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成果——《厦门海洋宣言》为指导,积极推进其在工作组和经济体层面的有效实施,为实现APEC领导人提出的增长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其次要积极开展蓝色经济示范项目,继续举办蓝色经济论坛,分享信息和成功经验,努力探索亚太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发放和途径。 

再次还要继续牵头编写、更新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使其成为加强经济体成员间交流沟通、扩大合作,构建新型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平台。 

背景链接 

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由中国牵头编写、在APEC框架下21个经济体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报告》是我国海洋国际合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是我国首次在重要国际组织海洋合作领域主动设计、主导编写的旗帜性报告,体现了我国在亚太海洋合作方面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今年5月,《报告》在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上获得通过,实现了我国在APEC海洋合作领域中的历史性突破,体现了我国在亚太海洋合作方面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自海洋与渔业工作组成立以来的两年时间里,中国为有效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促进海洋事务在APEC主流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如积极推动成立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牵头编写《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主办第四届APEC海洋部长会议、推动蓝色经济在APEC框架下达成基本共识等。

来源:中国海洋报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