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商冷冻库却占比不到1%。
据制冷商情讯,在政策的引导下,经过两年如火如荼的建设后,冷库重复集中建库、经营同质化问题等逐渐凸显,我国冷库建设存在一些通病可能会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值得警惕。
有“过火”苗头
目前,我国掀起了一股建设冷库的热潮,但是很多企业在建冷库时,出现调研少等问题,甚至“一拍脑门”的计划也有。比如说,有的地方冷库已经过剩了,还拼命建设,导致市场混乱,资金回报慢。“企业在修建冷库的时候,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看该地区饱和度是多少,是否适合建设冷库,交通是否便利,能不能达到最近距离的配送,同时还要考虑局部地域的建设情况,如果周边是化工厂,肯定不能建食品库。”大连冰山工程师马双分析。
中国在冷库建设方面发展过快是个事实,但是很多国家的发展道路都表明,从单纯的速度快到又好又快,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冷链产
业还处于培育阶段,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是需要进行市场整合。
设计不规范
很多企业有规范的设计图纸,却不按照规划操作,有的干脆无证设计、安装,缺乏统一标准,缺乏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等。操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部分以氨为制冷剂的土建食品冷库,其库址选择、地基处理、制冷设备安装等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冷库名为气调库却达不到气调的目的,部分低温库一建成就面临停用或只能按高温库降级使用的局面。
结构不合理
冷库建设呈现出多种不合理状态,一是商品结构不合理,偏重于肉类、水果;二是地域结构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山东、辽宁、海南等地;三是类型不合理,如传统冷库较多,节能智能库相对较少。传统冷冻库占比超过50%,而超低温自动化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冷库的制冷装置未广泛采用自动控制技术,有的还是手动控制,或者仅对某一个制冷部件采用了局部自动控制技术,对整个制冷系统做到完全自动控制的较少,货物进出、装卸等方面的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冷库只有1名~3名操作人员,许多冷库基本实现夜间无人值班。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意识的提高,当下自动化程度也有很大提高。
商业竞争激烈
近几年随着冷库数量的增加,除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科研单位自备用于存放食品原料或用于科研试验的冷库外,商业冷库出租转让频繁,行业内低价竞争激烈,加之高温库和低温库比例失衡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存贮肉类及速冻食品的低温库供不应求,大量的高温库闲置待用,导致大多商业冷库经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