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贝类加工现状
在中国,贝类加工并不属于新兴行业,但其发展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即便是产量和出口量均较大的主要经济贝类,绝大多数也止步于前处理的加工领域。
首先,我国贝类净化技术起步晚,标准化程度不高。由于贝类属于滤食性动物,存在着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净化和暂养是排除或减少双壳贝类所污染的细菌、致病微生物、病毒、化学有害物质及贝类毒素的有效手段。我国的贝类净化和暂养研究起步较晚,我国贝类净化研究工作开始于1997年,于2002年出台了SC/T3013—2002《贝类净化技术规范》,规定了贝类原料及净化贝类产品要求,贝类净化工厂选址、设计和建造要求,贝类净化工艺和技术要求,贝类净化工厂的质量管理等。地方上也有一些海水贝类的净化标准,如福建省 2006 年通过评审的标准规定:贝类出厂时,泥贝、死贝个数不能超过2.5%,每100g贝肉中的含沙量不得超过36mg,所含的大肠菌群不能超过310个。然而,现实是我国贝类净化的推广困难重重。我国贝类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至少需要1500家左右的贝类净化工厂,但我国由政府投资建设的贝类净化工厂至2005 年还不足5 家。更多的贝类生产企业,由于净化设备投资过大或净化贝类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并不能严格执行贝类净化标准。这使得我国消费者食用贝类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贝类的出口创汇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其次,贝类加工产品单一,精深加工比例低。我国贝类加工产品主要以冷冻产品为主(占70%~75%),传统产品占贝类总产量的5%~10%;蛤类、贻贝和扇贝等冷冻产品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品种。近年,江苏每年向日本出口鲜活文蛤1.60万吨,约占全国总出口量的60%。出口产品包括吐沙活文蛤、冻煮文蛤、冻煮文蛤肉、粒冻杂色蛤、冻煮杂色蛤肉等,产品形态原始,品种单一,出口价格上升空间很小。另外,江苏的四角蛤,产量较大但销路受滞,急需通过精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其经济价值。在浙江,贻贝生产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加工工艺也已相对稳定,出口产品主要为冻煮贻贝肉,产品附加值较低。传统的贝类干制品、熏制品、牡蛎罐头、腌制品、冷冻品和调味品等存在的肉质老化、变硬、持水力下降、食用时有渣感、变色变味等技术难题一直未能攻克;贝类资源的利用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总体上来说,我国贝类加工比例较低、精深加工少,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基本没有开发利用,加工机械化水平低、产品质量不高,与贝类养殖生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贝类的精深加工以及高值化加工综合利用等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制约我国滩涂贝类养殖加工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最后,大规模贝类加工企业少,机械化水平低。国外发达国家仅贝类净化企业就上百家,而我国不足10家。2003年我国现有各类水产品加工企业8400多家,但是以贝类加工为主的专业厂家仅有十多家,所有加工企业加工出口的贝类产品约为7万吨,出口金额大约为1.0亿美元,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3%。贝类主要加工企业分布在山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等省(5省合计占75%)。我国的贝类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尚未完整建立,与渔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存在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贝类保藏加工能力、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贝类加工企业,但是数量仍比较少,并且产品主要集中在粗加工领域,一方面生产加工技术尚未突破,另一方面生产加工专业设备的开发研制滞后,几近空白。发达国家的贝类加工广泛使用通用设备和专业设备,我国的贝类加工则以人工为主,二者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有较大差距。
2.水产贝类加工发展趋势
水产贝类加工是以水产贝类为原料,采取各种机械、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食品加工的生产技术过程。贝类加工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尝试简单的贝类加工技术,如将生鲜牡蛎进行蒸煮,沥干后再将牡蛎肉进行天然干燥使得牡蛎得以保藏。同时还将煮汁加工成调味品,逐渐地,蚝干及蚝油成为我国传统海产美食产品
贝类加工机械与设备现状
贝类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类水体内,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因此早在渔猎时代,就已经成为人类利用的对象。贝类种类繁多,80%生活在海洋中,其中国内已开展增养殖或试验性生产的主要经济贝类有60余种,包括皱纹盘鲍、虾夷扇贝、紫贻贝、近江牡蛎、波纹巴非蛤、文蛤、杂色蛤仔等。截止2012年,中国的贝类总产量为1318.73万吨,占渔业总产量的22.3%,约占世界贝类产量的59.7%,因此,贝类在中国渔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贝类产量巨大,鲜销远远不足以消耗巨大的产量,同时由于贝类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80%以上的贝类产自沿海,内地省份产量很少;加之贝类无水状态下存活时间短,保活与保鲜困难,不利于进行长距离运输,因此在贝类集中上市的时节,往往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沿海地区贝类价格下降,甚至滞销,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然而在广大内陆地区,贝类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还比较缺乏,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贝类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贝类大量上市的季节急需把贝类加工成方便长距离运输或长时间贮藏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季节消费者对贝类的需求。
目前贝类的加工形式主要有保活保鲜、前处理加工、初加工、精深加工等,加工产品以冷冻产品为主,此外还有部分加工成干制品、烟熏制品、罐头和小包装休闲制品等。
我国的贝类加工装备还非常落后,除少数大型加工企业在部分加工工序采用简单的机械加工外,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主要依靠人工。已采用的机械大部分都是沿用水产品加工通用机械甚至是食品加工通用机械,涉足贝类加工专用设备研究的机构少,创新能力不足,还有很多装备和配套技术处于空白,导致贝类加工专用机械严重缺乏,且加工效率低、工效和品质难以保证、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近年来,随着贝类产量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意识到了加工机械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贝类加工机械的投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也加大了贝类加工专用机械的研发力度,一些水产品加工通用机械生产厂家也加大了对通用机械的改进力度,使之更适应贝类的加工特性。这些有利因素使贝类加工机械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将进一步完善。
3.我国水产贝类加工重点开发方向和趋势
今后,我国水产贝类加工重点开发方向和趋势包括以下几方面。
(1)水产贝类食用安全与质量保障技术的研究 双壳贝类具有非选择性滤食的习性,在海域生长过程中极易积累富集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例如致病菌、贝毒、农兽药残、重金属等,若控制不当,食用后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从而影响其食用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在水产品,特别是贝类产品食用安全和质量监控方面的技术处于落后阶段。要提高水产贝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安全与质量保障技术,如重金属脱除、贝毒脱除等技术的研究。
(2)贝类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 采用高新技术,开创水产贝类加工新的工艺革命。利用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技术、无菌包装技术、新型保鲜技术、微波能及微波技术、超微粉碎和真空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水产贝类精深加工,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贝类精深加工产品,改变国内贝类加工产品单一的现状。
(3)水产贝类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 贝类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内脏、贝壳等大量不可食用的废弃物,其充分而高效的开发利用不仅可变废为宝、减少污染,而且可以洁净生产、增加效益。
(4)贝类净化、保活技术与加工装备的研究 主要养殖贝类的保活流通、确保安全减少污染的高效净化处理是技术关键。研发贝类深加工技术设备是明日之需。贝类精深加工装备的研发,对改变出口以冷冻产品为主的格局,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投资收益率,提高企业机械化水平,促进我国贝类资源的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5)加强贝类加工技术基础性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后盾和技术保证。世界上水产食品加工基础理论的每一次突破,都将推动水产食品加工科技的飞跃发展,促进水产食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水产食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国内对贝类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领域,一直以开发性研究为主,对基础性研究较为忽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不够,缺乏自主技术创新。因此,研究贝类加工技术基础,特别是对贝类生物活性功能、贝类蛋白组成、贝类冷冻变性机理等的研究,将会促进我国水产贝类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