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举办水产品质量安全公众开放日活动,会上专家提醒,6-10月间,浙江海域易发赤潮,贝类体内容易富集毒素,宁波人很熟悉的淡菜,还被点了名。
“慎食淡菜”的说法迅速在微博与微信中传开。
6-10月不吃贝类最好?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 陆开宏:
其实我本人也挺喜欢吃贝类的。一般贝类体内的毒素会存留在肝脏、胃等消化系统,暂养一段时间后,会随着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如果真的遭遇赤潮,农业和卫生部门会先行发布预警,在赤潮预警期间,慎吃贝类。
赤潮为什么会让贝类“中毒”?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焦海峰:
6月到10月,海洋藻类容易大面积繁殖,导致赤潮暴发。
赤潮暴发会快速消耗水中溶解氧,导致海洋生物缺氧而死亡。
大部分藻类无毒,少数藻类有毒,有毒藻类死亡后会释放毒素进入海水。因此以藻类为食的贝类,可能会吞食毒素,食用者也会中毒。
贝类有自身排泄和净化的功能,所以赤潮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体内毒素将逐渐排出。
贝类赤潮“中毒”,毒素永久残留吗?
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王一农
不同贝类的自身净化周期不同,要视情况而定。
以淡菜为例,一般在有毒赤潮结束一周后,其体内的毒素会排泄干净。具体时间要根据赤潮强度、密度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检测。贝壳类进入市场,都会有检测,如果检测不合格就不能销售。关键是管理部门把好关,而不是让百姓去了解检测办法和判断方法。
6月-10月,蛏子、淡菜,花蛤、毛蚶等贝类,是宁波人餐桌上常见的下饭菜,“慎食”说法一出,不少吃货着急:“那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吃?”
昨天,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百日严打行动”情况,对产地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了213批次,合格率100%,包括贝类中重金属铅、镉、砷、汞等指标的检测,均未发现有超标样品。
就能不能吃淡菜的问题,记者昨天咨询了宁波本土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