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10月底开始,浙江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部署实施了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快构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防范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全面提高台州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第一阶段集中整治已全部完成。
一是推进养殖技术规范化。组织开展了渔业科技促进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指导帮助水产养殖企业落实养殖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生产规范,添置养殖生产和检测设备,做好养殖日志记录,夯实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开展水产养殖单位负责人规范用药培训和海捕虾保鲜剂规范化操作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普及科学用药和法规标准知识,促进科学、规范用药。专项整治期间,全市参加受训人员350多人。
二是推进养殖过程标准化。大力推进现代渔业渔区建设,积极促进生态、健康养殖,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目前,全市已实施标准化养殖35万亩,占养殖总面积60.4%。列入省级渔业园区创建点16个,目前已建成4个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特色渔业精品园。去年以来,新增无公害产品33个,目前全市已拥有无公害水产品99个,绿色食品29个,有机食品17个。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总面积达到11.5万亩,占海水养殖总面积28%。
三是推进监督检查制度化。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岗位责任制度、执法监管台帐制度、整改复查制度和查结案件报告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开展拉网式检查,主要检查苗种生产企业是否按苗种生产许可证批准范围从事水产苗种生产;水产苗种生产单位和水产养殖单位(户)是否存贮、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水产养殖单位是否按休药制度规定规范使用渔药和使用禁用药物;苗种生产企业和较大规模养殖单位是否依法建立完善的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等制度。全市出动执法人员230人次,检查单位325家,有效地遏制了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四是推动风险管控前置化。在开展整治过程中,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加强水产养殖水域环境的监测。对于长期不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水域,不予核发水产养殖证。对三门湾、乐清湾2大主要养殖海域贝类养殖区,实施贝类质量监控和水质监测,防范产地环境污染。将台州沿海主要养殖水域污染情况纳入日常监测范围,目前全市近岸海域监测总面积达到6910平方公里,设立各类监测站点255个,监测项目90项,在春夏等重点时段还密切关注赤潮发生,及时发布赤潮预报。同时,在全市9个县(市、区)建立了58个病害测报点,监测品种10种,涵盖了我市主要水产养殖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