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973”计划“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项目的9个课题,在青岛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研究人员发现,引起栉孔扇贝死亡的是球形病毒,而危害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则是孤菌。
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趋衰竭,我国沿海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成为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收入和增加市场水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养殖产量的增加,海水养殖品种发病率日渐增高。为了找到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办法,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999年底国家“973”计划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项目组,面向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项目验收会上,验收委员会认真听取报告并经充分讨论,一致认为项目9个课题经过5年多努力,揭示了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病原感染、宿主抗病力与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明了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流行规律、宿主抗病力的生理基础、养殖生物体抗病力遗传的分子基础和环境因子对病原流行及宿主抗病力影响规律,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无论是在理论上、技术上,还是在应用技术上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本领域中实现了跨越发展。
在理论方面,研究者通过对“大规模死亡症”的病因排查,可疑病原的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实验、病理学与免疫学检验以及流行病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证实了引起栉孔扇贝养殖中后期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一种迄今未见报道的球形病毒;最早在国内外提出了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与宿主识别的研究思路,在WSSV特异性粘附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WSSV的4种粘附蛋白(VAP),确定了其中3种基因,锁定了1种细胞膜受体蛋白;建立了WSSV和血细胞单抗库,从中筛选到2株中和抗体和2株受体抗体;发现WSSV蛋白酶。通过全面系统地进行鱼类疾病病原菌的调查,确定了危害我国北方海域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菌弧菌,指出我国南北方占优势的海水养殖鱼类病原菌分别是溶藻弧菌和鳗弧菌。对无脊椎动物扇贝和中国对虾的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动物的系统演化过程中,替代途径激活的补体系统出现于后口动物,发现了非特异性免疫在牙鲆的发育早期起主要作用。在海水养殖动物功能基因研究技术平台的构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对虾、扇贝的抗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等方面获得了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虾贝基因组学、免疫防御相关功能基因及抗病的中国明对虾选育等方面的成果,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与抗病力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的研究。
在技术方面,项目组发明了受体阻断剂筛选方法,系统揭示WSSV纳米级精细结构;筛选出16个与抗病抗逆相关的遗传标记,确定了33个对虾和扇贝抗病抗逆基因,研制出3种疫苗和免疫诱导剂,培育“黄海1号”、“蓬莱红”、“即抗98”等生长快、高抗病性的养殖新品种或新品系。
在应用技术方面,构建了扇贝海带混养、扇贝龙须菜混养、扇贝刺参混养3种生态调控模式,建立了3种有效的对虾生态防病技术,并发展了4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科学时报)
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趋衰竭,我国沿海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成为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收入和增加市场水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养殖产量的增加,海水养殖品种发病率日渐增高。为了找到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办法,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999年底国家“973”计划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项目组,面向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项目验收会上,验收委员会认真听取报告并经充分讨论,一致认为项目9个课题经过5年多努力,揭示了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病原感染、宿主抗病力与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明了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流行规律、宿主抗病力的生理基础、养殖生物体抗病力遗传的分子基础和环境因子对病原流行及宿主抗病力影响规律,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无论是在理论上、技术上,还是在应用技术上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本领域中实现了跨越发展。
在理论方面,研究者通过对“大规模死亡症”的病因排查,可疑病原的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实验、病理学与免疫学检验以及流行病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证实了引起栉孔扇贝养殖中后期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一种迄今未见报道的球形病毒;最早在国内外提出了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与宿主识别的研究思路,在WSSV特异性粘附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WSSV的4种粘附蛋白(VAP),确定了其中3种基因,锁定了1种细胞膜受体蛋白;建立了WSSV和血细胞单抗库,从中筛选到2株中和抗体和2株受体抗体;发现WSSV蛋白酶。通过全面系统地进行鱼类疾病病原菌的调查,确定了危害我国北方海域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菌弧菌,指出我国南北方占优势的海水养殖鱼类病原菌分别是溶藻弧菌和鳗弧菌。对无脊椎动物扇贝和中国对虾的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动物的系统演化过程中,替代途径激活的补体系统出现于后口动物,发现了非特异性免疫在牙鲆的发育早期起主要作用。在海水养殖动物功能基因研究技术平台的构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对虾、扇贝的抗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等方面获得了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虾贝基因组学、免疫防御相关功能基因及抗病的中国明对虾选育等方面的成果,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与抗病力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的研究。
在技术方面,项目组发明了受体阻断剂筛选方法,系统揭示WSSV纳米级精细结构;筛选出16个与抗病抗逆相关的遗传标记,确定了33个对虾和扇贝抗病抗逆基因,研制出3种疫苗和免疫诱导剂,培育“黄海1号”、“蓬莱红”、“即抗98”等生长快、高抗病性的养殖新品种或新品系。
在应用技术方面,构建了扇贝海带混养、扇贝龙须菜混养、扇贝刺参混养3种生态调控模式,建立了3种有效的对虾生态防病技术,并发展了4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科学时报)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