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洪:水中“贵族”聚一塘

发布日期:2004-10-15 浏览次数: 分类:技术

素有“中国螃蟹之乡”美誉的泗洪县,如今鱼蟹混养又抱出了“金娃娃”。 
  近日,该县临淮镇养殖户汤敏洪的8亩塘口起捕应市,收获720斤大螃蟹和103尾“碗头鳜鱼”。螃蟹以外,仅鳜鱼卖得1600多元,就比单纯养蟹增加亩收入200元以上。汤敏洪今年刚刚尝试鱼蟹混养,就获得成功,为此他喜得合不笼嘴。据了解,泗洪县已有鱼蟹混养户2万多个,混养水面32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80%。鱼蟹混养的模式有“螃蟹+鳜鱼”、“螃蟹+鳜鱼+青虾”、“螃蟹+黄颡鱼”等多种,综合效益明显高于单纯养蟹,所以混养的水面正在逐年扩张,混养的种类和模式也在不断丰富当中。 
  近年来,泗洪县围绕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在保持螃蟹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调整水产结构。由于国内螃蟹养殖规模过大,市场价格走低,养蟹的比较效益下降,而鳜鱼、青虾、黄颡鱼这些特种鱼类却能卖出好价钱,于是,县委、县政府大力引导水产养殖户探索混养增收的途径。县里组织科技人员先行试验示范,带领养殖户参观学习,并制订技术手册发到他们手中,让他们切实掌握养殖的关键技术。县里还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的办法来带动养殖户。 
  该县楠景公司在自己的养殖基地腾出760亩水面,承担省科技厅“大规格鳜鱼苗培育”招标项目,今年初,公司将112万尾3厘米的小苗成功培育为6厘米的大苗,增强了鳜鱼苗的存活能力,提高了成活率。然后向广大养殖户低价出售这些优质鱼苗,同时也把省里的项目扶持资金以苗种的方式补贴给农民,调动了农民搞鱼蟹混养的积极性。 
  在泗洪县探索鱼蟹混养增收新路的过程中,水产技术人员积极投入试验示范第一线,为养殖户制订技术规范。龙集水产站站长赵正品是先行者之一。2001年夏,赵正品在自己的15亩蟹塘中,按公母搭配每亩20尾的密度,试投黄颡鱼苗,秋季起捕黄颡鱼130斤,卖得1050元,一举成功。此后,养殖户争相模仿,到目前,龙集镇鱼蟹混养面积已达到3万多亩。 
  去年,县水产局工程师李国祥和临淮镇水产站长吴昌平联手,在洪泽湖大堤内选择25.5亩1米深水面,分3块进行混养鳜鱼的试验。他们于3月中下旬放养规格为每公斤110至150只的“扣蟹”苗,放养密度稀,每亩仅为450只至525只,并在蟹池中种植伊乐藻,投放螺蛳,使螃蟹获得足够的有机营养,又营造了良好的野生环境,保持水中溶氧充足。 
  到6月上旬,他们按每亩10尾投放大规格鳜鱼苗,此后并不增加饵料的投喂量。11月中旬开始起捕,成蟹平均亩产量46.6公斤,平均规格达136克,比单纯养蟹的效果更好;而捕获的鳜鱼平均单重0.55公斤,亩产量4.4公斤,销售收入186.5元,扣除购10尾鱼苗的15元成本,相当于为每亩蟹塘增加利润171.5元,混养鳜鱼的投入产出比为1:11,经济效益。 
  在此基础上,他们初步总结出套养时间、放养密度、环境管理、饵料配方及投放强度等一套技术规范,向养殖户们推广,目前全县“螃蟹+鳜鱼”混养水面迅速扩展到4万多亩。 
  泗洪人的多种试验结果表明,鱼蟹混养,多种“水中贵族”共生共长不仅可能,而且往往相互促进。以“螃蟹+鳜鱼”模式为例,鳜鱼生活在水体中层,游速快,河蟹难以捕捉它;而鳜鱼的食性对河蟹不感兴趣,即使是刚退壳的软蟹,也不侵扰,它喜欢捕食身体呈流线型的小杂鱼,从而使水体中难以清除的小杂鱼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大量减少,避免小杂鱼与河蟹争夺氧气和饲料,有利于河蟹生长。根据水产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大量实践经验,这种科学的鱼蟹混养,可以使螃蟹的规格增大20%左右,而且由于螃蟹生长在野生的环境中,吃了水草、田螺和野杂鱼,肉质更紧实,膏黄更丰腴,吃起来更美味可口,从而使螃蟹的市场售价提高30%到50%,确实是个“双赢”的好模式。 
  泗洪县水产专家李国祥认为,多种鱼类和螃蟹之间存在共生互利原理,实行混套养殖,有利于提高水产综合经济效益。正因如此,不少养殖户大胆搞混养试验。在泗洪,已有很多人在同一蟹池套养异育银鲫、翘嘴白鱼、青虾、黄鳝、泥鳅等多种水体动物,价格低廉的小鲫鱼苗放入池中,大部分成为螃蟹摄取的对象,还有一小部分幸存下来,都长成半斤以上的大鲫鱼,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投入一只抱子青虾,可以繁育出成千上万只小青虾,弱小的成为螃蟹的美餐,健壮的长成规格大虾,备受市场亲睐;黄鳝、泥鳅在水中的作用很大,它们能够摄取螃蟹吃剩的残食,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能捕食螃蟹身上的寄生虫,起到较好的防病作用,在低气压时,它们喜欢上下翻滚,客观上成为水体的“增氧器”。 在水中的作用很大,它们能够摄取螃蟹吃剩的残食,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能捕食螃蟹身上的寄生虫,起到较好的防病作用,在低气压时,它们喜欢上下翻滚,客观上成为水体的“增氧器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