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海水养殖13项科研成果值得推广应用

发布日期:2004-10-07 浏览次数: 分类:技术

 一、对虾优质健康苗种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

该项目由省财政厅下达,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承担,郑永允研究员主持完成。经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办公室组织、陈宗尧研究员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2002年获得山东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

该项目通过采用PCR等技术检测亲虾或无节幼体,确保繁育优质虾苗;采取生物综合防病、水质调控、环保等技术进行健康养殖。共繁育健康苗种6.87亿尾,养殖中国对虾1万亩,亩产107.7公斤;养殖南美白对虾2.7万亩,亩产162.7公斤。产品无药残,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二、盐碱地地下水南美白对虾优质苗种培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东营市渔业技术推站自选并承担,薄学锋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经省科技厅组织、王克行教授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2003年获得山东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利用地下卤水进行南美白对虾育苗,培育虾苗2.37亿尾,单位出苗量8.9万尾/平方米,成活率52.6%;利用盐碱地地下水养殖南美白对虾6345亩,总产1151.5吨,产值5095万元,利税3268万元。其中精养面积1009亩,亩产316公斤,规格11.7厘米,成活率74.9%。

三、全封闭、循环水、健康养虾新模式的研究

该项目由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自选,郑永允研究员主持完成,经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办公室组织、陈宗尧研究员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科学利用环境和生态的关系,采取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和水生生物自净、理化处理等综合技术,解决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防治问题,对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有害物质、赤潮生物、病原体等进行科学除弃,循环利用养殖用水,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养殖现状,易于推广的全封闭、循环水、环保、高效、健康养虾新模式。养殖对虾8.5亩,最高亩产1753公斤,平均亩产1376公斤,平均体长10.6厘米,养殖成活率72.3%,饵料系数1.19。80%以上的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养殖排出的废水达到国家海水第二类水质指标的排放标准。

四、生态调控健康养虾技术

该项目由青岛市科委下达、即墨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承担、林式柱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经青岛市科委组织、王克行教授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项目改变了传统的进水方式,延长了虾池面积的利用时间,加大了池内生物的繁殖密度,由于虾池内大量的生物饵料的存在,加之放苗密度有机的调控,其饵料的投入量大大减少,调节周围沿海鲜饵资料的供求关系,使养殖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1300亩虾池总产达5.46万公斤,平均亩产42公斤,实现产值218万元,利税126万元。其中16亩试验池,产虾2270公斤,平均亩产142公斤,饵料系数1.4。

五、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科技厅下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燕敬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经省科技厅组织、王如才教授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对杂交育种技术及有关原理研究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亲鲍促熟、授精、幼体培育和稚贝养殖技术,在国内率先对鲍杂交子代进行了RAPD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杂交子代的杂交优势产生的原因,对鲍基础研究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鲍抗逆性强,生长快,成活率高,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此工艺技术规范可行,已推广应用于产业实践,成绩显著。2000年在900平方米育苗水体培育出平均壳长16.3毫米的杂交鲍苗727.9万只(8100只/平方米),单位水体出苗量及规格在国内居领先水平。育苗中采用的吊板暂养技术,具有改善育苗水质,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了死亡率等特点,为国内首创。

六、缢蛏高效精养产业化技术开发

该项目由省科技厅下达、文登市水产研究所承担、周威武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经威海市科技局组织、王如才教授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项目精养示范区1541亩,亩产商品缢蛏679.4 kg,亩均利税4846.7元;带动精养开发17510亩,亩产535.8 kg,亩均利税 3307.l元。

七、象拔蚌引种育种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科技厅下达、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承担、魏利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经省科技厅组织、王如才教授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从美国、加拿大引进象拔蚌种贝,采用人工控温促熟、培育及中间育成技术培育苗种:采用藻液诱导法刺激产卵,使种蚌比原产地提前30—40天成熟产卵;筛选出了幼虫培育的最适生态条件和最适附着基;采用海底播养、网筐和PVC管护养、室内水池养成等技术进行养殖。种贝运输成活率达到80%:室内中间培育成活率达到60%,共培育苗种5200万粒,单位水体出苗量5.1万粒:养殖面积4600亩,现存量2360余吨,总产值可达2.9亿元。

八、花鲈种质、亲鱼培育与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省科技厅下达、威海羊亭水产总公司等单位承担、阮树会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经省科技厅组织、杨纪明研究员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2000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亲鱼培育成功率100%,受精率75%,孵化育85%,鱼苗培育成活率60%,产值800万元,利税400万元。若以目前的市场需量1亿尾计算,可提供出口3000万尾,创汇9000万元;7000万尾供国内养殖,可创社会产值9.8亿元。

九、大菱鲆设施渔业养殖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莱州市大菱鲆鱼养殖技术研究中心自选、孙宗哲主持完成,经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创立的技术模式养殖大菱鲆的产量在8公斤/平方米,产值1600元/平方米,经济效益 800元/平方米,从苗种入池到养成500克商品鱼只需7-9个月。按该模式陆续建立了10万平方米塑料养殖大棚,取得直接收入3000多万元。

十、大菱鲆养成及亲鱼培育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

该项目由省科技厅下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马爱军研究员主持完成,经省科技厅组织、李爱杰教授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结合我国大菱鲆养殖模式和饲料原料特点,筛选和优化大菱鲆人工配合饲料配方,在国内首次确定了大菱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糖、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的适宜含量;确定了饲料中Vc和 Cu、Zn的含量;确认了糖对大菱鲆幼鱼的营养重要性,特别对于增重率和饲料转换率,糖作用大于脂肪:通过营养因子的调节,白化大菱鲆幼鱼在2个月内色素恢复率可达90%以上,其中20%可得到完全恢复;确认了大菱鲆的亲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n-3HUFA的适宜含量:采用国产原料生产的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达到0.96,软颗粒饲料系数达到1.44。

十一、石鲽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科技厅下达、荣成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王立超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经省科技厅组织、陈大刚教授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培养出成熟的石鲽亲鱼,总结出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育出3-5cm商品鱼10万尾,单位面积出苗1000尾/平方米,推广培育石鲽鱼60万尾,工厂化养成30万尾,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带动相关产业使石鲽鱼养殖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十二、牙鲆鱼海上网箱养殖技术

该项目由胶南市科委下达、胶南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王承彬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经青岛市科委组织、陈大刚教授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项目在水深15一20米,放置网箱10只,每箱放养尾重30克鱼苗500尾,养殖成活率达90%,平均体重500克以上,总产商品鱼2000公斤,产值21万元,利税14万元。

十三、刺参池塘港堰养殖技术开发

该顶目由省科技厅下达、烟台市芝罘区幸福镇渔管站、芝罘区渔技站等单位承担、刘中帅主持完成,经省科技厅组织、王如才教授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项目共开发港堰养参600亩,海区集中抛石放苗养殖1000亩,池塘养参350亩,总放养1950亩,投入产出比1:3.17,经济效益显著。
来源: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科外处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