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作为农业部直属、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产科学研究机构,正紧紧跟踪国际渔业科技前沿,立足全国渔业需求,坚持开放办院,变科研“小线条”为社会“大坐标”,架构起了“不设围墙搞研究”的科研新格局,以大协作带动大发展,倾全院之力精心打造着国家一流研究院这艘科技“航母”。
打造国家一流的研究院首先需要一流的人才。为此,水科院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出了人才培养机制、选拔机制、流动机制和分配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升不能降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论资排辈等问题。通过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造就了一支精干高效的渔业科技创新队伍。
为了让“知识富翁”真正有为又有位,水科院从学科创新入手,在全院范围内优化学科布局,实行学科战略重组,紧紧抓住15个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建设不动摇,将全院科研力量优势集成到解决渔业发展中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同时,对各重点学科实行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对首席科学家实行任期制、任期目标制和年薪制,并建立了符合首席科学家工作特点的业绩评估、评价体系,引入了激励竞争机制。两年多来,水科院已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了13位首席科学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博士生导师7名。为进一步促进院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发展,2004年,水科院还在保持全院以研究所为单位的组织结构不变的同时,以重点学科(研究领域)为依托,组建研究中心,建立起了面向全社会、面向国内外的开放机制,目前,水产病害防治和水产育种等两个重点学科(研究领域)研究中心的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
水科院通过一流的人才与一流的学科的有机结合,不断涌出了一流的科研成果。“七五”以来,在全院所承担的近2000项各类科研任务中有400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占了全国水产行业的55%以上,而科技人员数量却仅占全国省级以上科研单位的25%左右,充分发挥了“国家队”的作用。在海淡水养殖方面,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苗种技术、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海带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等对推动我国水产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方面,鳀鱼资源、渔场调查及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渤海对虾渔业资源的开发、预报和合理利用的研究,东、黄海及外海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研究,东海北部及毗邻海区绿鳍马面鲀等底层鱼资源调查与探捕的研究,东海群系带鱼资源变动和管理技术,南海区海岛水域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的研究等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远洋渔业和极地渔业资源开发研究方面,西非、南太平洋和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渔业资源评估调查,为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维护我国渔船在公海的合法捕鱼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极地考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农民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多年来,水科院广大科技人员面向渔业经济主战场,常年深入渔村渔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等服务,使先进实用的水产科技知识和技术成果成为了农(渔)民致富的法宝。目前,大菱鲆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在全国沿海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养殖工厂超过600家,养殖面积达120多万平方米,商品鱼的年产量超过5000多吨,年总产值(包括育苗和养殖)15亿元,许多渔民因养殖大菱鲆而成为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盐碱地水产生态养殖示范研究实现了海洋水生生物向内陆盐碱地水域移植的重大突破,并在河北、甘肃等省进行了示范推广,不仅为落后的盐碱地区农民增收开拓了一条致富之路,也为我国约300万公顷的盐碱地和盐碱水体发展探索出了一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渔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渔业科技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水科院这艘巨轮载着2000多名优秀的“船员”,在科技“航母”总舵手——水科院党组班子的带领下,乘风破浪,向着国家一流研究院、向着国际渔业科技前沿奋勇进发。(农业部)
打造国家一流的研究院首先需要一流的人才。为此,水科院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出了人才培养机制、选拔机制、流动机制和分配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升不能降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论资排辈等问题。通过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造就了一支精干高效的渔业科技创新队伍。
为了让“知识富翁”真正有为又有位,水科院从学科创新入手,在全院范围内优化学科布局,实行学科战略重组,紧紧抓住15个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建设不动摇,将全院科研力量优势集成到解决渔业发展中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同时,对各重点学科实行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对首席科学家实行任期制、任期目标制和年薪制,并建立了符合首席科学家工作特点的业绩评估、评价体系,引入了激励竞争机制。两年多来,水科院已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了13位首席科学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博士生导师7名。为进一步促进院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发展,2004年,水科院还在保持全院以研究所为单位的组织结构不变的同时,以重点学科(研究领域)为依托,组建研究中心,建立起了面向全社会、面向国内外的开放机制,目前,水产病害防治和水产育种等两个重点学科(研究领域)研究中心的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
水科院通过一流的人才与一流的学科的有机结合,不断涌出了一流的科研成果。“七五”以来,在全院所承担的近2000项各类科研任务中有400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占了全国水产行业的55%以上,而科技人员数量却仅占全国省级以上科研单位的25%左右,充分发挥了“国家队”的作用。在海淡水养殖方面,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苗种技术、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海带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等对推动我国水产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方面,鳀鱼资源、渔场调查及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渤海对虾渔业资源的开发、预报和合理利用的研究,东、黄海及外海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研究,东海北部及毗邻海区绿鳍马面鲀等底层鱼资源调查与探捕的研究,东海群系带鱼资源变动和管理技术,南海区海岛水域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的研究等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远洋渔业和极地渔业资源开发研究方面,西非、南太平洋和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渔业资源评估调查,为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维护我国渔船在公海的合法捕鱼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极地考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农民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多年来,水科院广大科技人员面向渔业经济主战场,常年深入渔村渔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等服务,使先进实用的水产科技知识和技术成果成为了农(渔)民致富的法宝。目前,大菱鲆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在全国沿海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养殖工厂超过600家,养殖面积达120多万平方米,商品鱼的年产量超过5000多吨,年总产值(包括育苗和养殖)15亿元,许多渔民因养殖大菱鲆而成为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盐碱地水产生态养殖示范研究实现了海洋水生生物向内陆盐碱地水域移植的重大突破,并在河北、甘肃等省进行了示范推广,不仅为落后的盐碱地区农民增收开拓了一条致富之路,也为我国约300万公顷的盐碱地和盐碱水体发展探索出了一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渔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渔业科技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水科院这艘巨轮载着2000多名优秀的“船员”,在科技“航母”总舵手——水科院党组班子的带领下,乘风破浪,向着国家一流研究院、向着国际渔业科技前沿奋勇进发。(农业部)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