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珠三角池塘养殖成功模式的延 把生态养鱼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轨道
循环经济成为今年我省讨论的经济问题热点之一。省政协委员刘锡梧提出了让珠江三角洲渔业经济继续循环的建议。作为水产专业人士,刘锡梧委员对珠江三角洲生态养鱼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非常了解,他的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成功模式:珠江三角洲池塘生态养殖
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业历史悠久,早在15世纪中叶就已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形态,在此后数百年的社会进化中逐渐成熟,延绵至当代。主要内容:一是采用基塘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即塘内养鱼,塘基种植,塘泥作为农作物肥料,农作物的茎叶作为鱼饲料;二是筛选了以“四大家鱼”为主的多品种混养模式,即吃人工饲料的鱼、吃浮游生物的鱼、吃塘底有机碎屑的鱼各取所需。该模式将物质循环利用,生产成本低,没有废物产生,而且微观上每口塘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宏观上使整个地区养鱼业可持续,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一直能保留下来。循环渔业使地尽其力,物种之间和谐共处,孕育了农耕文明时代珠江三角洲的富庶和繁荣,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精养鱼塘达到100万亩,鱼产量40多万吨,产值在当地农业中占大头,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循环经济形态达到历史的顶峰。
发展现状:出现不和谐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起,珠江三角洲塘鱼主产区出现了许多违背循环经济理念要求的现象。从自然角度看: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潮涨潮退永恒不息,使水质清新,生物资源丰富,这是可循环渔业经济植根的条件,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这里已成了全省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反映在渔业上是病害不断出现,几年前底层鱼类规模性不明原因死亡就是典型标志,河床淤浅,涌水交换量少,直接从河涌抽水入塘已不大可能,渔农须自留一口空塘贮水过滤净化水源,生产无公害产品的难度远比其它地方大。近几年,有条件的渔农已陆续撤离这片传统的宜渔土地,远走他乡寻找水面养鱼,这种情况将继续下去。从人为角度看:“四大家鱼”为主、多品种混养的做法,逐步被主养特有品种所取代,草料、肥料和少量精饲料养鱼的用料方式,逐步被全人工配合饲料养鱼所取代,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草基鱼塘已难觅踪迹,菜基鱼塘、花基鱼塘尚有部分存在,多数塘基空置,塘泥特别多、也特别肥,但没有劳动力去清除,清除了也不知堆放到那里去。
对策建议:把渔业发展纳入循环经济轨道
在发展工业和城市扩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稳定农渔业生产的范围,要把鱼塘视为耕地,原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鱼塘不要再占用,在珠江三角洲征用鱼塘搞建设要象征用粮田那样严格审批。珠三角各市县基塘改造工程要继续实施下去,并在下一阶段争取把河涌疏浚等水利建设工程列入计划,恢复渔业生产需要的潮汐和水源条件。再筛选适合基面种植的、有可能形成产业的经济作物,使渔农愿意鱼耕结合,像过去的鱼塘桑基、鱼塘蔗基,像现在部分地方的鱼塘花基和鱼塘菜基那样综合经营。完善能在养鱼过程中清淤的机械设备,减少塘泥上基的劳动强度;研究如何提高塘泥作为肥料的利用价值,使一定距离内转运塘泥成为可能。
加强塘鱼产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训和帮助渔农提高综合素质,让他们既是养鱼能手,又懂得一定种植知识,在基塘一起承包的惯例下,有能力实施渔业和种植业一起抓起来。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要总结推广现有能坚持“四大家鱼”为主多品种混养、又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渔法,为广大渔农走高品质、适度产量、较高效益、可持续的生态渔业道路提供技术和信息指导。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在名特品种单养中输入多品种混养的科学内涵,使经济效益和维护养鱼环境一起来。目前某个品种好销就大上快上的倾向容易影响鱼塘和周边生态,投资风险也高,要注意在产品结构调整上的引导,多些理性少些躁动,尽量在混养的基础上出名特新产品。 (来自:南方农村报)
循环经济成为今年我省讨论的经济问题热点之一。省政协委员刘锡梧提出了让珠江三角洲渔业经济继续循环的建议。作为水产专业人士,刘锡梧委员对珠江三角洲生态养鱼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非常了解,他的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成功模式:珠江三角洲池塘生态养殖
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业历史悠久,早在15世纪中叶就已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形态,在此后数百年的社会进化中逐渐成熟,延绵至当代。主要内容:一是采用基塘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即塘内养鱼,塘基种植,塘泥作为农作物肥料,农作物的茎叶作为鱼饲料;二是筛选了以“四大家鱼”为主的多品种混养模式,即吃人工饲料的鱼、吃浮游生物的鱼、吃塘底有机碎屑的鱼各取所需。该模式将物质循环利用,生产成本低,没有废物产生,而且微观上每口塘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宏观上使整个地区养鱼业可持续,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一直能保留下来。循环渔业使地尽其力,物种之间和谐共处,孕育了农耕文明时代珠江三角洲的富庶和繁荣,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精养鱼塘达到100万亩,鱼产量40多万吨,产值在当地农业中占大头,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循环经济形态达到历史的顶峰。
发展现状:出现不和谐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起,珠江三角洲塘鱼主产区出现了许多违背循环经济理念要求的现象。从自然角度看: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潮涨潮退永恒不息,使水质清新,生物资源丰富,这是可循环渔业经济植根的条件,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这里已成了全省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反映在渔业上是病害不断出现,几年前底层鱼类规模性不明原因死亡就是典型标志,河床淤浅,涌水交换量少,直接从河涌抽水入塘已不大可能,渔农须自留一口空塘贮水过滤净化水源,生产无公害产品的难度远比其它地方大。近几年,有条件的渔农已陆续撤离这片传统的宜渔土地,远走他乡寻找水面养鱼,这种情况将继续下去。从人为角度看:“四大家鱼”为主、多品种混养的做法,逐步被主养特有品种所取代,草料、肥料和少量精饲料养鱼的用料方式,逐步被全人工配合饲料养鱼所取代,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草基鱼塘已难觅踪迹,菜基鱼塘、花基鱼塘尚有部分存在,多数塘基空置,塘泥特别多、也特别肥,但没有劳动力去清除,清除了也不知堆放到那里去。
对策建议:把渔业发展纳入循环经济轨道
在发展工业和城市扩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稳定农渔业生产的范围,要把鱼塘视为耕地,原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鱼塘不要再占用,在珠江三角洲征用鱼塘搞建设要象征用粮田那样严格审批。珠三角各市县基塘改造工程要继续实施下去,并在下一阶段争取把河涌疏浚等水利建设工程列入计划,恢复渔业生产需要的潮汐和水源条件。再筛选适合基面种植的、有可能形成产业的经济作物,使渔农愿意鱼耕结合,像过去的鱼塘桑基、鱼塘蔗基,像现在部分地方的鱼塘花基和鱼塘菜基那样综合经营。完善能在养鱼过程中清淤的机械设备,减少塘泥上基的劳动强度;研究如何提高塘泥作为肥料的利用价值,使一定距离内转运塘泥成为可能。
加强塘鱼产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训和帮助渔农提高综合素质,让他们既是养鱼能手,又懂得一定种植知识,在基塘一起承包的惯例下,有能力实施渔业和种植业一起抓起来。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要总结推广现有能坚持“四大家鱼”为主多品种混养、又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渔法,为广大渔农走高品质、适度产量、较高效益、可持续的生态渔业道路提供技术和信息指导。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在名特品种单养中输入多品种混养的科学内涵,使经济效益和维护养鱼环境一起来。目前某个品种好销就大上快上的倾向容易影响鱼塘和周边生态,投资风险也高,要注意在产品结构调整上的引导,多些理性少些躁动,尽量在混养的基础上出名特新产品。 (来自:南方农村报)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