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4年渔业经济统计分析

发布日期:2005-04-06 浏览次数: 分类:标准

    200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一年,浙江省渔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渔业局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确保渔业增产增收的根本任务,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把握大局,迎难而上,克服持续高温干旱和数次台风袭击严重影响,进一步转变职能,创造性开展工作,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的进展,海洋捕捞减船转业扎实推进,水产品加工与出口不断发展,远洋渔业先挫后扬发展势头不错,城乡市场水产品品种丰富,交易活跃,成交额有较大幅度增长,休闲渔业进一步推进,渔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渔民收入是近五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

一、2004年渔业基本情况

1、渔业经济总规模上新台阶。2004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出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5%。其中渔业产出376.59亿元,比上年增长6.34%;涉渔工业和建筑业286.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9%;涉渔流通和服务业总产出21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4%。

2、渔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200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为493.52万吨,比上年增长2.22%。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22.04万吨,比上年增长2.51%,海水养殖产量92.94万吨,比上年增长1.19%,淡水渔业产量78.54万吨,比上年增长2.24%;养殖和捕捞产出之比达到57:43。

3、渔业品种结构调整,效益提高, 渔民人均收入创8年来最好水平。2004年我省平均吨鱼售价7631元,比上年7335元增长4%。据全省657个专业渔村调查,户均收入为23150元、劳均收入14859元、人均收入达到722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8%、11.23%、12.09%。渔民人均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24元。

4、部分完成海洋渔民转产转业。2004年全省拥有海洋机动渔船35047艘,功率398.6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4.37%、3.08%。全省渔业专业劳动力53.33万人,比上年减少2.4%,其中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19.91万人,比上年减少4.95%。

5、水产品加工和出口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省水产品加工产出245.17万元,比上年增长24.27%,加工水产品163.76万吨,比上年增长11.88%;全省水产品出口数量37.81万吨,出口值12.0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29%和35.61%。

二、2004年渔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海洋捕捞业实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云娜”等台风灾害给我省海洋渔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台风过后,各级渔业管理部门积极帮助渔民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广大渔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以及海况、资源等有利因素,渔业生产仍喜获丰收,是自1994年以来最好的年份,实现了海洋捕捞业的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省海洋捕捞产量322.04万吨,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国内捕捞产量293.59万吨,比上年增长1.31%。

2004年海洋捕捞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海况及渔业资源、作业状况较好。今年伏休开捕后,未遇到大的冷空气和风暴影响,渔民出海捕捞时间比往年显著增加,舟山渔场海域未出现往年那种水母集聚现象,鱼类容易集群,多年末见的大网头今年频频出现。二是增殖放流伏休见成效。经过多年浙江海域渔业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渔,渔民伏季休渔自觉性提高,观念也得到了改变,今年没有一艘渔船在伏休期间违规捕捞,逐步见到了成效。如效益每况越下基本绝产的蟹笼作业,到10月份出现较大幅度的增产。三是上层鱼资源开发取得效果。今年全省鲐鱼产量17.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3%。围网产量95510吨,比上年增长27.15%,四是海洋捕捞业的效益趋好。虽然是高油价,但我省大部分的海洋捕捞产量是在短时间内实现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年的用油量。上半年我省渔船滞港现象严重,曾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同时鱼价升幅快于油价的涨幅,也是海洋捕捞效益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国内捕捞增长是暂时的,象今年这种天时地利人和是近10年很少见的。

(二)远洋渔业在调整中得到新的发展。2004年远洋渔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部分渔船报废、北太纳入远洋管理、鱿鱼销售价格低,西南大西洋近乎绝产,处境艰难。面对远洋渔业的困难沿海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研究对策,帮助生产单位落实油款,实行生产自救。积极调整开发新的公海渔场,今年首次开发了智利公海渔场,到10月份,每艘渔船平均产量900多吨,总产量2万多吨,产值1个亿,扭转了西南大西洋绝产亏损严重的局势及时的调整开发了新的公海渔场。全省2004年远洋渔业产量达到28.4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6.84%,其中鱿鱼产量20.53万吨,比上年增长23.23%。2004年投入远洋生产渔船398艘,167176吨位,总功率238484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36艘,减少10857吨位,总功率减少1152千瓦。

(三)、海洋捕捞转产转业工作扎实推进。年初以来,我省按照《2003-2007年全省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计划》,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落实各项政策,稳步推进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工作,2004年全省拥有海洋机动渔船35047艘,功率398.6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4.37%、3.08%。全省渔业专业劳动力53.33万人,比上减少2.4%,其中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19.91万人,比上年减少4.95%。在2004年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中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抓好海洋渔业捕捞“双控”工作。严格做到“三个禁止”,即禁止审批新建国内捕捞渔船,禁止跨区购置渔业船舶,禁止报废渔船出海捕捞或更新;对现有和新进入国内捕捞的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二是加强对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服务。建立转产渔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由政府出资对双转渔民进行培训,并积极推荐转产渔民到有关部门和企业就业。仅舟山市就培训转产转业渔民及其直系亲属3881人。三是大力开发“双转”项目。积极开发适合转产渔民就业的养殖业、休闲渔业、海运业、远洋渔业等项目,争取到农业部、财政部渔民转产转业项目8个,项目资金1700万元,加快了“双转”项目建设的进程,为转产转业渔业再就业创造更多的条件。目前全省已完成拆减报废渔船1468艘、14.95万千瓦、转产渔民6600人(均不含宁波市),已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四)、继续全面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水产养殖稳步发展。去冬今春以来,我省各地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主题,积极开展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较好,全省2004年养殖产量162.40万吨,养殖产值195.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4.3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92.94万吨,产值91.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3.71%;淡水养殖产量69.45万吨,产值103.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3%。

2004年水产养殖生产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养殖面积增势趋缓。今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118285公顷,比去年仅增877公顷,增长0.75%;内陆养殖面积205078公顷,比上年减少1万公顷。在国家粮食政策、土地政策宏观调整的大背景下,由于临港工业的发展和禁止将低产农田改造成养殖塘政策的实施,我省养殖面积将趋稳定。二是着手抓好低产围塘的改造工作。养殖生产从粗放式发展转向内部挖掘潜力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围塘养殖在我省的养殖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年继续加大对旧围塘的改造工作,扩大水体,提高围塘的综合利用率,以达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三是积极调整养殖产品结构,加快实施养殖品种优势产业带培育。进一步加快实施大黄鱼、海水蟹类、对虾类、龟鳖类、珍珠、泥蚶等六大水产养殖优势产业带培育工程,全省六大特色优势产品的产量达到39.7万吨。四是继续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注重品种改良,提高产品质量,创建名优品牌。深水网箱养殖鱼类与港湾内的常规网箱比较,在体形、颜色、口味等方面更具有优势,通过大量的市场拓展工作,积极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绿色”水产品宣传力度,扩大内销,以争取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此外,针对深水网箱部分商品鱼个体大、不适合小家庭消费等情况,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品种,进一步促进了深水网箱的养殖。五是以质量为核心,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强化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已成为关注的热点,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是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名牌产品的关键。今年杭州市分别对翘嘴红鲌、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河蟹等五种健康养殖模式进行试点,从苗种、饲料、用药全过程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以带动各地的水产养殖健康地发展。在已经通过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西湖区袁浦镇水产商会,动员罗氏沼虾养殖户积极开展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六是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努力推动“公司+农户”的初级形式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高级形式转变,通过以委托生产、订单渔业、确定保护价与浮动价、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建立规范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渔民增收。七是抓好种苗工程建设。围绕六大优势养殖品种与特色品种,加大优质种苗的引进、选育、推广力度,改良品种,进一步完善省级良种繁育体系,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加大对省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的扶持力度,扩大规模,完善设施,建设一批全省水产种业“龙头”和引种育种推广示范基地。浙江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公司的罗氏沼虾良种场和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的泥蚶原种场已列入国家级原良种场建设项目。2004年全省海淡水虾类育苗241亿尾,基本满足了我省养殖的需要。八是抓好养殖证发放工作。在完成水产养殖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养殖证的发放工作,加强水产养殖管理,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养殖生产有序健康地发展。

(五)积极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一是贯彻实施以伏季休渔为重点的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今年是第十个伏季休渔年,全省有16324艘拖网、帆张网、拖虾、张网等作业渔船进入伏休,应休渔船规模为历年之最,执行情况也为历年来最好。二是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结合渔船淘汰报废工作,以规划为先导,加快人工鱼礁建设步伐,为鱼类等海洋生物休养生息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经过努力,至今我省已投放人工鱼礁27万空方,投礁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三是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继续加大在人工鱼礁区、近海港湾、水库、湖泊等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促进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保障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年增殖放流海淡水鱼苗达3亿尾,其中舟山岱衢洋海域、南麂岛礁区等水域投放梭子蟹、对虾、黑鲷、真鲷、大黄鱼等鱼类4670万尾,在温州、杭州、宁波宁海、丽水、台州仙居县等淡水流域投放河蟹、香鱼、甲鱼、瓯江彩鲤等种类1500万尾(只),常规品种夏花1.8亿尾,配合东海区渔政局在洋山港投放大黄鱼、黑鲷、海蜇、梭子蟹等苗种2140万尾(只)。舟山市还将舟山本岛以北近4000平方公里海域划定为“舟山渔场临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投放岱衢族大黄鱼、三疣梭子蟹等六种主要经济鱼虾类,实行封闭式放养,并由渔政部门严加监管。四是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启动联合国批准的南麂海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省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青田鼋自然保护区扩建项目得到农业部的支持。

(六)、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形成水产品质量检测网络。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市建站为骨干、县建点和企业建室为网点的全省水产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强了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检测。二是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与质量安全抽查和生产水域安全监控。制定了“2004年度浙江省主要水产品药物残留与质量安全监控计划”,投入专项资金加强质量抽检,10大类700个样品,抽检合格率达98%。三是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大检查。今年6月份,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大检查,重点检查养殖场和药店的渔药使用销售情况、捕捞渔船和批发市场的防腐剂使用情况、加工厂的从业条件和添加剂使用情况。四是组织开展渔业水域环境监控和检测。3-4月,对杭嘉湖宁绍等小龙虾主产区的水域环境进行了设点监控和水质抽样检测,并向社会通告了监控检测结果;在赤潮多发季节,全面加强了对赤潮的监视监测与防灾减灾工作,对赤潮区附近捕捞和养殖水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跟踪检测,保证水产品质量不受赤潮影响。

三、渔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渔业资源状况持续衰退,资源修复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任务艰巨;二是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涉外事件频发,安全监督管理任务繁重。三是渔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已取得了成果,但随着渔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渔民安全保障问题、雇工渔民的利益问题、渔船股东权益的维护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四、渔业执法任务繁重、人员不足、经费缺少,管理任重而道远。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