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链简单地讲就是阳光、空气、水分、食物链,也就是常态性单位蛋白适合或勉强适合池中各种生物的存活、分裂与繁殖,在长期间的物竞后,池中生物再转为常态。因为有生物排泻物可充当养源与竞存所产生的抗体,如果外在环境条件变化不是很大,池水中的生物会因养源的多寡自行减产或者加速繁殖。这种表面上看似相安无事的生物群,称它为生物链。共同养源是常态和非常态养源组成的。养源是水中生物藻相最需要的养料。藻相的浓淡则需要动植物蛋白经水中氨分解产生的单位蛋白再供给水中生物原种生物吸收并衍生繁殖下一代。氨只负责促使腐败,水中藻相颜色由水中另4种基本元素多寡而定,它们都需要水中氨与动植物蛋白所衍生出的单位养源,无论是常态或非常态,统称为养源。任何生物只要有养源与繁殖的条件,最后都会转为常态,也就是称之为共同养源。共同养源对池中河蟹(含海淡水各种虾类)的养殖是最不利的。因为病菌、病毒最喜爱共同养源(也就是共同养源最适合病菌、病毒的繁殖),所以,河蟹(含虾类)在脱壳时就容易受到病菌毒的感染。因此,大湖放养河蟹回捕率低于10%。所以,养殖河蟹(含虾类),一定要将养源转为非常态的养源,这样河蟹(含虾类)在脱壳时就不会受病菌毒的感染,河蟹的养殖回捕率自然就高了。容养空间就是池底土壤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因残留蛋白腐败时不给它立即转为NH4和NO2的暂存处所。生物链也会因藻相而改变,藻相多寡的支撑点来自氨基酸,氨基酸则看蛋白腐化后转量的多寡。河蟹(含对虾、草虾)养殖需要特别注意NH4的含量,因为河蟹在长到一定规格后,食毕就会钻入池底泥里,入土后也会将粪便拉入泥中,这样就造成残留蛋白于泥土中腐败转为常态性单位蛋白,如果遇地温或长久累积,整个养殖池水会全部转为共同养源。河蟹从大眼幼体养殖到体重超过150克的商品蟹,要经过数次变态和脱壳,河蟹脱壳时抵抗力最弱,如果此时池水有病菌病毒存在,脱壳时就会染病。因此河蟹生病不能算因,追根究底是池中土壤与池水质中原囤积的蛋白,在池塘入水后经氨腐败,让池中原有的蛋白转为单位蛋白的当时出了问题,因为此时的池水几乎全部是共同养源,此时要注意的不是池中河蟹病状要如何用药治疗,应该注意的是水中蛋白的转换。此项工作在蓄水时就要注意。养源水的制造。养源水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制造养源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和技术。养源水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步骤:先将牛粪打碎后加水与P菌搅和,比例是10∶3∶1,密封经12小时后,置入500ml桶内加水至8分满,入曝气管曝气,曝气时间为5~7天以上。养源水最好放在阳光下,然后加入6ppmB菌搅和,亦要在阳光下曝气10分钟以上,才能将养源水入池或入箱(河蟹养殖箱)。下养源水6小时后,则要加入菌项水,以防止养源水入箱与氨结合后转为共同养源。菌项水的使用是P菌4份+d菌1份。蓄水至下菌后约15天内,对养源水需求量大,所以平时应有一些养源水桶备用。备用养源水不能曝气。蓄水完,放养河蟹苗的前段时间,应用A菌3ppm投放,隔日后才能再放蟹苗。自放蟹苗起,每隔15天进行一次消毒,每次用A菌为3~4ppm。下完第三次A菌后12小时,要再放菌项水。菌项水比例是P2公斤+d2公斤。河蟹脱壳时因硬壳脱掉后只剩软壳就无法护体,河蟹在软壳未硬化前,最易遭病菌、病毒感染而死亡。A菌入水后在河蟹脱壳时形成一层保护膜,这时河蟹(含虾)自然就不会被病菌毒感染,所以养殖河蟹回捕率可高达95%。池水转为共同养源,池底就会消失掉容养空间,因此,用药治疗的因是河蟹生病,但再往前推演,就会发现生病只是果,其因是水质有问题,实际上水质有问题也只是果,其因来自池水转为共同养源。又池水转为共同养源也不是因,是来自于水中动植物蛋白质转换与水中氨的互动,所以说河蟹、虾类的难养不在于防病技术,而是要着重于河蟹与生物链———共同养源———容养空间的互动。河蟹虾类生病是因为单位蛋白供给系统出了问题,也就是残留或囤积于池底的氮硫养源被氨分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出现问题,也就是说单位蛋白出了问题,因为抗体就是氨基酸。池底残留蛋白就会长于土皮,土皮会隔离阳光入池底,在缺乏光合作用下,NH4很容易转为NO2再转为硫代氢,再就是未转硫代氢前,河蟹、虾类只要入土呼吸,就会被常态养源所转换滋生的常态菌项所感染而死亡。药物的危害:任何药品投入池内,对于水中生物具有一定的杀灭与改变养源的作用。因为用药会造成水中生物死亡,死亡的生物一定会转为常态养源,也就是共同养源。如果不立即处理就会减少容养空间。正因为河蟹对虾养殖出问题是养源衍生的单位蛋白异常,河蟹对虾脱壳时就会被感染。此时,还是用药治疗,那不是又使池水中增加共同养源?共同养源即可养蟹和对虾,也可养水中任何生物。若遇病菌、病毒的传播,这样就会加速病菌、病毒的分裂和繁殖。又因用药治河蟹的病,可是池中不仅只是有河蟹,所以到最后药物会使菌项因生存需要突变,所以池中就会产生更多病菌病毒危害河蟹的养殖。因此养河蟹、对虾、草虾、白虾不要用药治病,用药虽然可以治疗病害,但所造成容养空间的减少和增加池中共同养源带来的危害更大。所以养河蟹、对虾、草虾、白虾,应着重的是下养源水,着重的是河蟹、对虾、草虾、白虾与生物链———共同养源———容养空间的互动。这样就根本不会使河蟹、对虾、草虾、白虾产生病菌。再看现在对虾防治病害的情况:早期养虾很简单,怎么养就会有怎么样的收成。最近十年来,因虾池的容养空间少而衍生病菌,再就是后来的病毒,原本也仅止一种,可是不到几年出现了好几种。若继续用药治疗和投喂高蛋白饵料,也许在不到几年内会有更多的病毒出现,在台湾出现的肠病毒就是如此。因而无论是养河蟹或是养对虾、草虾、白虾,并不在于养殖技术是否高明,而是养殖观念的改变。也就是改变养蟹养虾用药预防病害的发生、用药治疗病害的观念。养蟹、养对虾、草虾、白虾应重视常态与非常态养源的互动,注重池底土壤的容养空间,注重池水不能转变为共同养源。将常规养蟹与生物科技养蟹的两种养种方式进行比较就可见其养殖效果的差异。1.常规养蟹:一般每公顷放养种蟹180~300公斤。规格为40~60只/公斤。回捕率为10~15%,围网养殖回捕率为50~60%,个体重120克/只,产量以围网养殖回捕率计算每公顷为288公斤。每公斤以60元计算,产值为17480元,纯利为9480元。2.生物科技养蟹:100平方米立体化养殖可放养9000只,存活率为90%,个体重为200克/只,产量1620公斤。每公斤以100元计算,产值为16.2万元,纯利为12.6万元。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