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人工养殖综述

发布日期:2004-09-16 浏览次数: 分类:标准

宋朝有一位名叫沈与求的诗人,在一首描述海蜇的诗中写道:“出没吵嘴如浮罂,复如缁笠绝两缨;混沌七窍俱未行,块然背负群虾行”,这首诗生动的写出了海蜇的形态。说它像一个口朝下浮动的大罐子,又像一顶圆形的帽子。海蜇作为一种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它的繁殖,生活史的对策,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它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怎么发生的。 
  它的胚胎的发育,变成水螅的过程,水螅再变成水母的过程,您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四请到了唐山市水产站副站长魏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海蜇的全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 
  不少人都吃过海蜇,但不一定知道海蜇是何物。其实啊,海蜇是生长在海洋中的大型暖水性水母动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动画 兴趣点在距今大约10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之火逐渐形成了燎原之势,在远古代晚期震旦纪,在广阔的海洋里,已经生活着单细胞生物和一些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像海绵,腔肠动物,蠕虫等等。 
  海蜇这种古老的海洋腔肠动物,早在5亿多年以前,就漂浮在寒武纪时代的海洋里了。在我国湖北省的秭归县,鸭子潭,天鹰潭和卧牛潭,这几个水潭当中呢,海蜇的自然出现,已经有了100年左右的历史,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海蜇的身体分为伞部和口柄部。伞部高,超半球形,中胶层厚。 
  海蜇的运动主要靠内伞的环状肌有节奏地舒张和收缩。环肌收缩时,将伞体下腔的海水挤压出去,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蜇体朝伞顶方向前进。海蜇的运动昼夜不断,成体在静水中的游泳速度为4~5米/分钟。 
  解说兴趣点海蜇这种古老的海洋腔肠冻动物,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高超本领,这就是他那非常灵敏的听觉。原来在海蜇的8个触手上。生有许多小球,小球腔内生有沙砾般的听石,这小小的听石刺激球壁的神经感受器,就构成了海蜇的听觉。这种奇特的听觉,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8到13赫兹的声波。就是靠着这种本领,海蜇居然可以提前十几个小时预知海上风暴的到来。 
  这样也可减轻亲蜇柔软的伞顶部与池壁摩擦,延长其使用寿命。如果亲蜇来源不是从海区采部,而采取全人工培养,则必须修建池壁光滑的水池,才能培养出性成熟的亲蜇.这样做不但可以有效增氧,还可以节约成本。兴趣点从海蜇得生活史上看,海蜇属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过有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世代水母型,水母型营浮游生活,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早期水螅幼体,具四条触手,体长0.2到0.3毫米标注,20天左右发育完全,螅状幼体的触手是捕食器官,吸口很小,生活状态扩张时不到1毫米,图示标注只能摄取小型浮游生物。螅状幼体是量很大,摄取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要经过4到5个小时食物才能被消化。培育螅状幼体是海蜇人工育苗的一个重要阶段。培养螅状幼体主要技术是适时投饵和换水,促进早期螅状幼体(4触手)正常发育。海蜇的螅状幼体需要附着在附苗器上,那么对附苗器有什么要求呢? 
  与鱼、虾、贝、藻类育苗相比,海蜇育苗无特殊要求。沉淀海水甚至不经沙滤也可以使用适时投饵对提高附苗量至关重要。出早期螅状幼体的最佳饵料240415为本种浮浪幼体和贝类担轮幼虫外,主要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孵化卤虫的装置及相应的243023加热、控温、充气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投喂时间应在下附苗器4~5天后开始,每日投喂1次,投饵量为估计附苗量的5倍以上,通常采用面积法进行抽样定量18 39 13。目前,大水体人工育苗的螅状幼体(16触手)育成量以附苗器面积计算,一般可达10000个/平方米左右。螅状幼体定量之后应倒池,适时换水。螅状幼体个体小,少动,耗氧量低,代谢产物较少。水温低时代谢更慢,没有必要频频换水,一般每次投喂后换水1/3~l/2即可。将滤网缓缓放入池中,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出有沉淀物的海水,在此要特别提醒您注意的是,边吸边用水将粘在滤网周围的螅状体体,以免它窒息死亡,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为了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生长,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利于足囊生殖。要注意控制光度.三是适时投饵。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投喂次数依水温而定。一般是5℃以下可不投喂或4周投喂1次;6~10℃时每周投喂1次,11~15℃时每周投喂2次。投饵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10~20倍。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橘黄色,饥饿时呈苍白色,故投喂次数和投饵量可根据螅状幼体颜色深浅酌情增减。还要注意保持低温。螅状幼体适应低温生活。长期生活于10~15℃下畸形个体增多,以10℃以下、冰点以上为宜。秋末池内水温降至16℃以下,至冬季,室内应有保暖设施,以维持池水不结厚冰(防止陈裂水泥地)为准。春季室内水温达10℃以上时,应采取降温措施,或增加换水次数,使室内水温与自然海区水温接近,直到自然海区水温上升到13~15℃为止。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螅状幼体在经济上没有利用价值,它必须通过横裂生殖,图示说明才能产生水母型蝶状幼体,这是获得人工养殖所需苗种的唯一途径。因此,对蝶状体的培育和管理关系到人工育苗的成败。 
  瞧,这种已完全形成但仍未释放的蝶状幼体频繁地悸动。在顶部蝶状幼体形成的过程这些水螅看似像海葵,动画它们准备变成另一种东西。当它们分开,就会变成一个个微小的海蜇,它的学名就叫蝶状幼体,随着蝶状幼体被释放,其下方的裂节也依次变态为蝶状幼体。在最后一个裂节下方的亲本螅状幼体上,触手再生。当全部蝶状幼体释放完毕后,又恢复螅状幼体形态。螅状幼体可多次重复发生横裂生殖。为了获得集中的大批量的蝶状体,就可以采取人工加温的办法. 
  初生碟状幼体无色,半透明经15~20天生长,伞径达20毫米左右,为幼蜇。初生碟状幼体的尚未发育,浮游能力很弱,绝大多数个体沉降于池底,必须搅动水体。一般采取微量充气方法,推动其浮游、摄食和生长。字幕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碟状幼体至稚蜇阶段的成活率一般可达80%以上,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70%以上。 对幼蜇得培育和管理要注意投饵和换水。 
  投喂次数:幼蜇5~4次/天,每次投饵量以卤虫无节幼体计算,大体是1:500~1000。幼蜇时,每日换水2次,每次l/3~l/2。随着幼体的生长发育,耗氧量和排氨量急剧上升,所以在海蜇水母培养过程中,再加上养殖的时间比较长,一些残饵,粪便很容易败坏水质,这时候海蜇育苗当中的防病显得至关重要。水体溶氧下限为2.0毫克/升,PH值范围为7.5~8.5.幼海蜇长到1.5到2公分左右即可出池放养,由于海蜇苗种个体较小而且比较脆弱,因此应谨慎操作,一般采用先降水,然后用手操网将蜇苗捞出,要尽量避免幼蜇得损伤,出池计数后,用塑料袋加水冲氧,放入泡沫保温箱内。 
  养殖池的选择和处理.海蜇养殖一般选择30亩以上的对虾养殖池或蓄水池,水深1.5米以上,池壁陡峭,池底相对较硬。放苗前,应将池底处理,防止池底腐败而影响水质,同时防止水草生长。放苗前20~30天,应进行肥水,通常虾池先进水50~70厘米,可施鸡肥0.5~1公斤/亩。在池中大量培育浮游动物,以保证幼水母入池后的食物供应。由于海蜇放入土池养之后主要以水中自产的浮游动物为食物,而非人工投喂饵料,因此,对海蜇苗投放的数量应严格控制。根据不同伞径规格的苗种成活率差异,投放苗的数量也不同。 
  伞径20毫米以上的幼水母放养密度为100~150头/亩。幼水母放养的最适水温是18~20℃。地点应选择养殖池的上风口处,以防幼水母过度集中于下风口的池边造成死亡。 
  水母体在早晨和傍晚有上浮的习性,在投放幼水母后,每天早5:00~7:00巡池。对其生长进.巡池时还要注意观察水色判断水质肥瘦,水色以淡茶色为好。水质瘦,浮游动物繁殖慢,影响海蜇生长;水质过肥,到八月高温期,易引起水中缺氧。水母体伞径在10~15厘米之前,水位保持在50厘米即可,以后逐渐加满。 
  海蜇在海中漂游,身体柔软晶莹,有海中降落伞之称,他的上体半球形的伞部加工后就是俗称的海蜇皮部分,伞部下面垂下的那部分加工后就是海蜇头,海蜇在口腕上长有许多小触手,小触手上长有许多刺细胞,上面有刺针。当人体或小动物碰到时,他就会将刺针的毒液释放出。海蜇也是用它来捕获取食的。 
  海蜇有毒,吃凉拌海蜇会不会食后中毒呢?海蜇毒素存在于次细胞内,但是每个次细胞只能使一次,海蜇被捞出海时,受到搬运的种种刺激,次细胞的刺丝早已弹出,毒液也被冲掉,再经过用、明矾和盐水处理,除去水分,洗净后盐渍,所以加工后的海蜇食品无毒,可以安全使用。 
  海蜇古称为"石镜、假眼公、”有海气冻凝红玉翠,霞衣褪色冰涎华的美誉,我国最早食用海蜇在晋代,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就有关于此的记载,但海蜇体内95%是水,所以有一种说法叫“海蜇一汆,只剩一半,海蜇一煮,化为乌有”爱吃海蜇朋友们,可要注意啊。海蜇不但是筵席佳肴,而且还以治病良药而闻名于世,书动画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述,海蜇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等功能,对气管炎、胃溃疡等症均有疗效,那么有如此多保健功能的海蜇该如何挑选呢? 
  海蜇是我国沿海分布数量较多的根口类大型食用水母,也是重要的出口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营养价值很高,同时海蜇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的加剧,和捕捞过度等原因,自然和海域海蜇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大力开发海蜇人工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市场潜力。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