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产品为何“游”不出国门

发布日期:2004-09-06 浏览次数: 分类:标准

近日,记者在市水产部门的一份统计表上看到,“出口”一栏上基本都是“0”。有关人员告诉记者,苏州的水产品出口向来很少。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水产品年总产量约34万吨,而年出口总量却不足5000吨,占比不到1.5%,“鱼米之乡”大量的水产品“游”不出国门。 
  
    水产品是我市的“主打”农副产品之一,水产品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然而,多年来,我市丰富的水产品却仅限于“内部消化”,能带来养殖高收益的水产品出口却是寥寥无几。全市每年约34万吨的水产品中,三成左右鲜销在本地市场,六成以上销往周边城市,而出口则仅限于螃蟹、太湖银鱼等部分特种品。 
  
    市水产站站长陈文怡介绍,我市水产品“游”不出国门,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产品品种不对路,本地大量养殖的地方品种如“四大家鱼”等鲤科鱼类,由于肌间刺细小而多,加工难度大、成本高,鲜食又费时,尤其不合欧美人的口味。其二,加工是显著“短腿”,致使许多适合加工出口的鱼虾只能在国内鲜销。据了解,目前苏州规模型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几乎没有,登记在册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不多,且大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这些企业的年加工能力在5万吨到7万吨之间,而这个数据还包括了约3万吨的外来海水品加工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工业的“短腿”是绊住苏州水产品走出国门的最主要原因。其三,本地水产品以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为主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其产品质量、生产标准以及操作规程等与国际市场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加之许多国家对水产品进口设置了重重壁垒,最终把适合以鲜活形式出口的水产品挡在了国门内。 
  
    实现出口,这不仅是苏州渔业水产长久以来的梦想,也是目前大幅度提高水产品产值的有效途径。我市的年渔业产值约为60亿元,据保守估计,如果能在加工和出口上有所突破的话,渔业产值可上升到90亿元左右。拿我市养殖较普遍的南美白对虾来说,鲜销市场年平均起塘价为20元/公斤左右,而国内市场虾仁的平均价格约为90元/公斤,国际市场价超过160元/公斤。按照平均每公斤南美白对虾可加工成0.4公斤虾仁计算,20元的鲜活南美白对虾加工成虾仁后在国内可卖到36元,出口则可以卖到65元左右。苏州全市的虾类年产量约1万吨,如果能够全部实现加工出口,仅此一类就可以使养殖户的收入成倍增长。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