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为何行不通? 学界研判物流只是“替罪羊”

发布日期:2011-11-10 浏览次数: 分类:市场资讯

 

年初以来,"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并存的矛盾局面,正让各界对其思考发酵,尤其是对物流成本过高、环节过多等方面的谴责,似乎已经上升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不过,在昨日举办的"21世纪农商论坛"上,多位专家认为物流实际上成了"替罪羊".

信息不对称也是流通成本

实际上,相对于目前舆论中仅仅将矛头指向交通问题,如中间环节过多、高速路收费过高等,昨天与会专家提出,实际上还有一个信息流通的概念。

"今年出现菜价突降菜农自杀的问题,根源还是去年的气候灾害,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做好信息的发布,有很大责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谢扬表示。

据介绍,去年南方遭遇"春寒""春旱"的局面,四五月份时常规的"南菜北运"停滞,导致菜价飙涨,很多农民信息不对称,今年就扩大种植,结果今年南方没有遭遇灾害,最终就出现蔬菜供过于求的局面。

而在已经发现的问题上,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商务部研究院流通研究部主任张育林介绍,目前农产品的物流状态,往往需要经过,例如农超对接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来减少成本,或者是农村合作社组织自行加工销售,这都是值得推荐的方式。

"把希望寄托在农超对接上是不对的"

"把物流的希望寄托在农超对接上是不对的。"不过,谢扬认为,目前解决流通问题存在一些误区,这是值得深思的。

"农超对接是日本的经验,但是中国很难学习日本。"谢扬介绍,日本做农超对接最大优势是,日本农产品60%依靠进口,所有进口产品一进港口,品种、数量信息就会传到加工企业,然后传到超市,整个数目传播非常透明快捷,但是中国显然不具备这种基础。

"全国各地农户所种的品种、数量,谁能估计的清楚?"谢扬表示。实际上,在一些行业专家看来,这又牵扯到农业产业化的问题,虽然目前国家正着力培养一些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但是最终影响范围并不大。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500家国家级龙头农业产业企业中,共联系有约8000万的农户,这仅占总农户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三分之二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直接与市场联系的,这部分农户生产的产品,在整个流通领域所占比例不到50%(周治宏)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