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大动作!进口水产品、乳品免审批,市场迎开放红利

发布日期:2024-11-18 浏览次数: 分类:国外预警

 

11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调整实施进境植物检疫审批管理进口食品名录》的公告,宣布对包括腌制肉产品、肠衣乳品水产品燕窝在内的多种食品取消检疫审批要求。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进口流程,还体现了我国监管体系的完善与智慧化升级。这一政策背后的深远意义及其对市场的有何实际影响?

一、政策解读:取消审批,为何可行?

 

根据11月16日海关总署解释,本次调整是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监管流程。以往需要单独办理的检疫审批,如今通过全链条监管方式实现同等甚至更高的安全保障。这得益于以下关键环节:

 

源头管理:进口食品生产国的食品安全体系需通过中国海关评估,并与我国签署相关协议。

 

过程控制:通过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口岸检查、抽样检测等措施,将风险拒之门外。

 

末端追溯:进口食品一旦出现问题,可通过完善的追溯体系精准定位问题来源。

 

这种体系化管理确保了取消审批的同时,依然能守护消费者的“舌尖安全”。

 

二、贸易便利化:释放市场潜力,降低企业成本

 

政策调整带来的直接好处之一,是进口流程的简化和通关效率的提升。例如,仅以水产品为例:

 

市场规模:2023年中国进口水产品总量约500万吨,总值达1300亿元,其中如南美白虾、三文鱼等养殖类水产品占比巨大。

 

成本节省:取消审批后,企业无需投入额外资源办理许可证,大幅降低人力物力开支。

 

贸易活力:审批取消后,水产品贸易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为企业和市场注入新动力。

 

类似的利好还将体现在乳品、腌制肉产品等其他品类的进口中,进一步丰富国内市场供应,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三、推动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进口便利化不仅直接促进贸易,更对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配置起到推动作用:

 

激发产业创新:海外优质食品进入国内市场,有助于国内农业与食品加工业的技术升级。

 

吸引外资: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布局中国市场,助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提升竞争力: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费市场之一,中国通过政策优化展现出开放和包容,进一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

 

四、智慧监管:政策调整的技术支撑

 

此次政策调整的背后,是海关监管技术的显着进步。以“智慧海关”为核心目标的监管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

 

自动审核:通过逻辑检控系统自动验证食品来源资质,无需企业申请审批。

 

精准监控: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进口食品全程监测,做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风险预警:建立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对潜在问题产品采取措施。

 

这种智能化的监管方式,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让政策调整成为可能。

 

五、动态调整,保障安全与便利并行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策调整并非“一刀切”。部分高风险产品仍需审批,海关将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状况动态更新管理名录。对于消费者和市场而言,这种灵活调整既确保了安全,又充分响应了贸易便利化需求。

 

此次取消多类进口食品的检疫审批,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不仅促进了贸易便利化,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推动了产业链和监管体系的全面升级。

 

 

来源:冻品攻略微信号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