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我们经历的食品安全事件

发布日期:2012-01-05 浏览次数: 分类:食品资讯

        做这样一期全年热点回顾时,脑海里总会闪过一个个熟悉的词语,这些词语并未走远,仿佛就在昨日——但要把它们讲清楚,却又不是那么容易。我们重新梳理这些词语后面的事件,不仅是热点的罗列,因为这些事件,总是会给我们一些警醒,告诉我们食品安全仍然任重道远;同时也给我们一些启发,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我们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同时更是一种鞭策,要怀着对食品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守护公众的生命健康。

食品安全事件1   瘦肉精
        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此后,双汇产品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规模撤柜,并开展一系列补救措施,然而品牌信誉度却难以挽回,双汇产品在全国遭遇销量暴跌。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瘦肉精”破案会战,破获案件1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89人,摧毁了一大批“瘦肉精”产销网络。7月25日,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沁阳市人民法院分别公开审理了两起涉“瘦肉精”刑事案件,被告人刘襄因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他4名制售“瘦肉精”的被告人、3名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

  点评:“瘦肉精”一案的宣判,彰显了我国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决心和力度,也给那些利欲熏心、置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于不顾的不法商贩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给相关生产企业提出了警醒:一定要健全企业内控系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要对食品原料严格把关。


食品安全事件2染色馒头
        4月,央视《消费主张》节目曝光,在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是将白面染色制成,制作过程中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加入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馒头被回收后重新销售。执法人员于4月11日、12日现场抽取了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等成品和原料共19个批次,其中4个批次成品中检出“柠檬黄”;两个批次成品中的甜蜜素含量超标。9月26日下午,宝山区人民法院对“染色馒头”案作出一审判决: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叶维禄,公司销售经理徐剑明和公司生产主管谢维铣三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罪名成立,分别判处有期徒刑9年、5年和5年,并处罚金。

  点评:回顾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其中的监管疏漏和道德黑洞让人心惊肉跳。黑心生产者为了利润已经完全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超市商家的进货查验形同虚设,而相关监管部门亦有如隐身。染色馒头事件再次说明: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就不只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多个“关卡”都失效了。在食品安全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必须重典治乱。


食品安全事件3激素豆芽
     4月,沈阳警方3天内端掉3个黑豆芽加工点,共查获40吨使用化学物质催生的豆芽,这种豆芽外表看似新鲜,但含有多种违法添加剂。经对豆芽样本检测,其中含有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6-苄基腺嘌呤激素。恩诺沙星是一种兽用药,6-苄氨基腺嘌呤是一种激素,亚硝酸盐长期摄入可能致癌。12月2日,沈阳和平区法院毒豆芽案作出一审宣判:生产者、销售非食品添加剂者、打工者同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到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30万元到2万元不等。

  点评:据媒体报道,相关违法分子被抓以后,仍然辩解“所有的豆芽都要加这些添加剂”,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些添加剂都是什么成分。我们在痛斥违法份子利欲熏心的时候,是否也要质问监管部门的失职,为什么会出现各部门均称豆芽不归自己监管的局面?此外,相关生产者食品安全知识、意识的缺乏是否引起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食品安全事件4塑化剂
        5月,台湾食品药物管理部门杨姓研究员在地方卫生局送来的药物抽样本中,发现异样讯号,随后查出是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起云剂”所造成,由此拉开震惊两岸的“塑化剂风波”。据查,台湾昱伸公司被查出将塑化剂DEHP当作配方生产起云剂长达30年,原料供应遍及全台。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受事件牵连的厂商近300家,受污染产品有近千项,从饮料领域到药品领域,部分食品、药品已经流入大陆。卫生部于6月1日将塑化剂DEHP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12月9日,台湾彰化地方法院以诈欺、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法”等罪,重判昱伸老板赖俊杰夫妻18年和16年徒刑、金童老板潘淑兰12年徒刑。

  点评:塑化剂风波被称为台湾30年来最为严重的食品“掺毒”事件。这一事件除了对台湾食品业以及出口产生造成严重影响,对消费者的信心也是巨大打击,台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5%的民众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塑化剂风波也暴露出了台湾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中的漏洞,30年来,塑化剂为何能逃过层层监管?相关管制措施、检测体系都存在问题。事件过后,需要反思的太多。


食品安全事件5金黄色葡萄球菌
  10月份,北京市工商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思念水饺因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被判不合格,随后,媒体以《思念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可引起肺炎》为题进行了报道;同时,媒体对9月份卫生部公布的《速冻面米制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大量报道,质疑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倒退,标准制定被大企业绑架。11月份,三全、湾仔码头、海霸王、合口味等多种品牌也相继因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被判不合格。11月24日,卫生部对国标制定情况进行了回应,指出金葡菌的数量在不超过10的5次方的时候,一般不会产生肠毒素,对人的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新的标准在采样范围、采样量和限量要求中,是更为科学、更合理的。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科普网站也刊文指出,通过饮食方式吃进去的金葡菌并不会导致肺炎。

  点评:相关企业没有遵守现行国标,产品不合格是没有争议的事实,但是,金葡菌的危害有多大,是否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危害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媒体的传播中,金葡菌的危害显然被夸大了,消费者的食品科学知识也被误导了,而怀疑标准制定被大企业绑架更是荒谬,因为早在相关品牌出事的几年前,国标就已经开始修订,在事件公布之前,征求意见稿就已经发布。在沸沸扬扬的争吵背后,整个速冻食品行业都遭受了重创。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多输”的事件。我们只能期望,公众会变得更加理性起来,重拾对速冻食品的信心。


食品安全事件6问题血燕
       7月份,马来西亚霹雳州燕窝公会署理会长苏志雄揭露,市场上的“血燕”100%是假的,系由燕子的粪便熏红,或者直接添加亚硝酸盐,形成“血燕”,这一内幕引起国人对燕窝的高度质疑;8月16日,浙江工商部门抽样检测了3万盏血燕,结果亚硝酸盐全部严重超标,最高超标350倍。8月20日,央视《新闻调查》揭示,血燕本就是一种没有特殊营养价值的东西,却在内地风行了几十年,实属“惊天骗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称,燕窝并不属于国家药典的药品目录,也不在卫生部公布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或保健品的物品名单中,目前国内尚无燕窝的相关标准。由于市场空间巨大,一些黑心商家肆无忌惮地造假。工商部门调查期间,甚至有假冒马来西亚官员在杭州开“新闻发布会”为血燕辟谣,可见造假之猖獗。

  点评:早有营养专家指出,所谓燕窝美容、保胎的种种神奇功底只是传说,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比鸡蛋牛奶更高。而对于造假的燕窝,不但连“安慰剂”都称不上,还是致癌的隐患。显然,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有良知的厂商、负责任的监管部门,还需要理性的消费者,特别是乐于学习和掌握食品科学知识的消费者。


食品安全事件7饮用水超标
        9月份,国家质检总局近期公布对瓶(桶)装饮用水质量抽查结果,其中6种饮用水被检测出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溴酸盐”,哈药六厂等知名企业生产的“纯中纯”弱碱性饮用水、内蒙古“景友”沙漠优质水榜上有名,令人震惊。此外,进口饮用水也同样令人担忧,2011年1月,我国进口的8批次共80.44吨原产地为法国的依云天然矿泉水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7月入境不合格化妆品、食品信息中依云矿泉水依然在列。

  点评:“溴酸盐”超标,与一项关键性指标“菌落总数”有关,为了控制“菌落总数”,企业只能加大消毒力度,投入更多臭氧,但“致癌”的嫌疑也随之而来——这个矛盾一直为业内所争论。当然,饮用水行业门槛低、各种“概念水”鱼龙混杂是不争的事实,市场急需整顿。此外,在各种流言中,“溴酸盐”的危害性被夸大了,世卫组织把溴酸盐放在“可能的致癌物”类别里,而不是“致癌物”,一般结论是如果每天饮用两升溴酸盐浓度在每升10微克左右的水,几十年下来,得癌症的概率会高十万分之几。


食品安全事件8纯牛奶检出致癌物
        12月24日,国家质监总局公布了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另一种福建产的长富纯牛奶也被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蒙牛和长富均回应称,致癌物超标的批次牛奶尚未流入市场,已被封存和全部销毁;同时均查明,导致乳汁中黄曲霉毒素M1超标的原因是奶牛食用了霉变饲料。不过,对于问题饲料及奶源来源于哪里,蒙牛称暂时无法追查。

  点评:临近岁末的这场牛奶风波,使得乳业安全乃至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了消费者的心头之痛。无论蒙牛怎么道歉,都回避不了一个事实,即蒙牛在对原料奶的检测上存在严重缺陷,从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的回应来看,蒙牛一味将问题推向“散养户”,显然是避重就轻,这会让消费者更加失望。我们无法预知正在发酵中的这起事件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但显然,原本就脆弱中国乳制品行业又多了一份沉重的担忧。

 

食品安全:偏差误区PK科学理性
                                                                     面条燃烧

  2月份,有消费者称,买回来的面条一点就能烧着,怀疑里面掺杂了不明物质,后经媒体渲染和报道,引起广泛的争议和恐慌。随后,各地监管部门、专家学者纷纷出面解释,面条的主要成份为淀粉和蛋白质,这两种有机物都是可燃的,面粉能够燃烧也就不足不奇。

                                                                           牛肉膏

  4月份,有多家媒体报道,市场上有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可让猪肉变“牛肉”,并称牛肉膏长期食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致癌。后工商、卫生等监管部门解释,“牛肉膏”属于咸味类香精的一种,只要是合法生产的就可以放心食用。同时监管部门表示,把猪肉当作牛肉卖,构成了商业欺诈,即使产品无害也要进行查处。

                                                                     膨大剂西瓜

  5月份,有媒体报道,江苏等地瓜田里的西瓜接连爆裂,与瓜农施用“膨大增甜剂”有关。随后,有关“膨大剂”之类的激素物质会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的说法广为传播。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作出正式回应,称“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和残留量非常低,只要按照批准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遗憾的是,关于“膨大剂”的传言已经导致西瓜滞销,瓜农损失惨重。

                                                                   醋勾兑风波

  8月份,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市场上销售的真正意义上的山西老陈醋不足5%,消费者平常喝的基本是醋精勾兑的。这一说法激起公众强烈反应。王建忠后来称,自己的表述不够准确,媒体也存在误读,他所称的山西老陈醋指的是总酸在6度以上,纯粮酿制无需添加防腐剂的老陈醋,根据这一标准,市场上的山西老陈醋份额只有5%。山西省醋产业协会也作出声明:正规山西老陈醋全部是纯粮酿造,不存在醋精勾兑。此后,卫生部进一步澄清,根据国家规定,食醋分成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配制食醋是以酿造食醋为主体,在50%以上,与冰乙酸或者冰醋酸等混合配制而成,是符合安全标准的。显然,这一风波源于媒体记者对食醋的工艺和相关国标不够了解,将“勾兑”这一工艺进行了误读。

                                                                     营养快线乳胶门

  12月,在微博和各大论坛上流传着一个实验:有网友将娃哈哈营养快线倒入一个瓷盘,一夜之后,饮料被阴干只剩下一层白色的胶状物,晒干能当避孕套。营养快线能当“避孕套”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随后,娃哈哈回应“乳胶门”事件:包括牛奶在内的含乳饮品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在水分挥干后呈现凝胶态,属于正常现象。相关科普人士也对这一现象给予了解释。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