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修复海洋生态

发布日期:2008-07-23 浏览次数: 分类:技术

《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作为省“十一五”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近日发布实施。浙江将在2020年前,投入近70亿元,建成赤潮监测系统,并进行海岸污染源入海控制,修复重点海湾和近海海域的生态……
  浙江不仅像其他沿海省份一样重视海洋污染治理,还是全国第一个系统地进行海洋生态修复的省份。
  “中国鱼仓”的尴尬
  浙江海域曾是全国海洋渔业资源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海域之一,堪称“中国鱼仓”。但现在在浙江近海捕鱼的渔民少之又少,甚至今年出现了全省有1/6渔船主动提前回港休渔(快报2008年6月21日7版曾作报道)的情况。
  这说到底,是因为浙江海域的鱼越来越少了。东海渔场传统的大小黄鱼、乌贼、带鱼四大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海洋生物资源原有结构已基本解体。其中,比较典型的现象是大黄鱼、乌贼等已不能形成渔汛。
  “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比陆地上的还要困难,一旦失衡可能要花几百年的时间来恢复。”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处处长张元和说。
  恢复近海生态 先要治污
  张元和说,海洋污染有75%以上是由陆地上的排污造成的。目前浙江海域已经成为全国受污染最严重,污染面积最大的海域之一。2007年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的62%。
  因此,要恢复生态,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入海污染的监测和整治力度。通过整治钱塘江、甬江、瓯江等八大水系,控制河口段的城镇和工业区的排污,消除对近岸海域的污染。
  此外,浙江将实施“陆域排污转移支付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今后如果企业每生产一件产品都必须向下游交一笔高额的“排污费”,恐怕没有一个企业会不考虑治理污染了。
  通过一系列的治污措施,浙江争取在2020年前,临海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入海污染达标排放。
  修复海洋生态有几种途径
  治污之后的工作——恢复海洋生态,要通过合理控制捕捞、增加人工放流、建设海洋保护区等途径来实现。
  接下去的几年内,浙江将大规模放流一些海洋经济生物。为此,浙江还为每种鱼配套4-6座育苗厂,并将重点改造一批1500立方米水体的海水育苗厂。
  另外,在2010年前,浙江将建成10个海洋保护区、10个增殖放流保护区和1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目前这三个数字已分别达到7个、4个、2个,这样做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修复海洋生态会有什么好处
  根据《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到2010年,浙江能使50%以上海洋鱼类产卵场、幼稚鱼繁殖和洄游通道得到有效保护,近海生物多样性和渔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听起来很深奥,换句话说就是10年以后,我们吃到的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海蜇等等海货肯定比现在多了。”张元和说。
  生态系统的修复,也有利于抑制赤潮。张元和说,因为浙江海域的赤潮基本都是由于海水富营养化、藻类疯长形成的,所以只要吃藻类的鱼多了,赤潮自然也就少了。此外,《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后,浙江将能及时对赤潮的发生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赤潮灾害减少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超亿元。(林佳佳)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