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是孤菌

发布日期:2004-10-19 浏览次数: 分类:技术

本报讯 近日,国家973计划项目--“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项目的9个课题,在山东省青岛市顺利通过了专家验收。这表明我国在海水养殖病害研究方面获得新突破。

  以项目首席科学家相建海研究员为组长的验收委员会认真听取了课题结题总结报告,进行了咨询和质疑,对各课题的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创新性、对项目的整体贡献、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数据共享等各项进行了打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课题的验收意见。

  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趋衰竭,我国沿海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成为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收入和增加市场水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伴随养殖面积的扩大、养殖产量的增加,海水养殖品种病害发生率日渐增高。为找到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方法,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以所长相建海为组长的项目组,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需要,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经过5年努力,项目组揭示了重要养殖生物病原感染、宿主抗病力与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明了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病害流行规律、宿主抗病力的生理基础、养殖生物体抗病力遗传的分子基础和环境因子对病原流行及宿主抗病力的影响规律,取得许多重要成果。(1)在理论方面,证实了引起栉孔扇贝养殖中后期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一种迄今未报道的球形病毒;最早在国内外提出WSSV与宿主识别研究思路;确定了危害我国南北方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菌是弧菌;在海水养殖动物功能基因研究技术平台的构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在对虾、扇贝的抗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等方面获得了原创性的成果。(2)在技术产品方面,筛选出16个与抗病抗逆相关的遗传标记,确定了33个对虾和扇贝抗病(逆)基因,研制出3种疫苗和免疫诱导剂,培育“黄海1号”“蓬莱红”“即抗98”等具有生长快,高抗病性的养殖新品种或品系。(3)在应用技术方面,构建了扇贝-海带混养,扇贝-龙须菜混养、扇贝-刺参混养等3种生态调控模式,建立了3种有效的对虾生态防病技术,并发展了4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

  专家认为,该项目许多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促进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