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法定疫病的检疫

发布日期:2004-09-08 浏览次数: 分类:技术

    我国水域宽广,养殖水面丰富,渔业养殖发展迅猛,鱼肉及制品已成为市民必备的副食品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水生动物及其产品流动日益频繁,为预防、控制和扑灭水生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国家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强制性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农业部按《动物防疫法》第十条要求,于1999年2月12日发布第96号公告,发布了《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名录中涉及水生动物疫病5种,其中:二类病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鲤春病毒血症、对虾杆状病毒病3种,三类病有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鱼鳃霉病2种。这5种水生动物疫病在欧亚地区曾大面积流行,我国也有发生。下面,笔者就5种法定水生动物疫病的检疫作一浅述,供参考。
    1、二类动物疫病
    1.1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HS
    1.1.1病原:VHS病原为弹状病毒科,埃格特维德弹状病毒,VHS又称肠肝肾综合症。病毒呈枪弹状,长165-240nm,直径67-75nm。
    1.1.2流行情况:VHS多流行于冬末早春,水温低于14℃时易暴发流行,超过15℃时发病少且逐渐停止。VHS传染力强,主要是通过病鱼和带毒病鱼的粪尿、鱼卵、精液等排出病毒,在水中扩散传播。主要危害各种年龄段的虹鳟、溪鳟等鲑鳟科鱼,尤以鱼种及1足龄鱼为甚,发病迅速,死亡率高达70%-90%。近年在非鲑鳟科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也有发生。
    1.1.3病状及病理变化:
    急性型: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眼球周围及眼球内出血,眼和眼眶结缔组织及口腔上颚充血;鳃苍白或花斑状充血;肌肉和内脏、性腺等出血,肝肾水肿、变性、坏死。
    慢性型:病程较长,死亡率较低。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鳃丝肿胀、贫血;整体腹部充满液体而肿大,鳔和肾肿大;肌肉也有出血症状。
    神经型:是流行病末期表现。病鱼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在水中时而静止,时而旋转,时而狂游,时而沉入水底,时而挣扎做旋转运动;病鱼腹壁收缩,体表有轻微出血。 
    此外,也有按出血部位将VHS分为肌肉型、体表型、肠道型等。
    1.1.4诊断:VHS根据发病症状可初步判定,确诊需作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查。但要注意与细菌性肠炎病相区别。
    1.2鲤春病毒血症SVC
    1.2.1病原:SVC病原为鲤弹状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水泡病毒属。病毒呈枪弹形,大小为70×180nm。
    1.2.2流行情况:SVS常发于春季,水温15-20℃,尤以17℃左右达发病高峰,超过20℃病情下降。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及鲢、鳙、欧鲫等鲤科鱼,非鲁蝌的鲶鱼等也可自然感染。病鱼、死鱼及带病毒鱼是主要传染来源,鱼虱、蛭等也可起传播作用。死亡率可高达80%-90%。
    1.2.3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有瘀斑出血,突眼,呼吸缓慢,失去食欲,侧游;腹部膨胀,腹腔内有渗出液,贫血;无细菌性续发感染时皮肤、鳃、肌肉及所有组织器官表面有点状出血,尤以皮肤、鳔的内壁为常见,肌肉出血呈暗红色;肝、脾、肾水肿;肠有卡他性炎,肛门也发火突出,造血组织坏死,肝脏及心肌局部坏死;肠内常被产气单胞菌或极毛杆菌感染,引起细菌性败血病,其腹水带血。
    1.2.4诊断:根据症状可初步判定,确诊可用荧光抗体技术,直接法查病毒,间接法查抗体。
    1.3对虾杆状病毒病BPD
    1.3.1病原:BPD病原为杆状病毒科的-种,A型杆状病毒,学名为对虾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长270nm,直径75nm。
    1.3.2流行情况:BPD主要危害对虾的各发育期,可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BPD的发生与放养过密、水质污染等不良环境条件激活虾体内潜伏病毒有关;带病亲虾,可携带高浓度的病原体,使对虾的卵和幼虾首先感染;虾类的互相残食也可使本病蔓延。BPD是一种传染病,其死亡率可高达80%-90%。
    1.3.3症状及病理变化:染病对虾外观无特异症状,病虾行动呆滞,停止摄食,体色较正常虾暗,外壳粗糙;体表和鳃部有大量微生物寄生或共生。这类病毒对肝胰脏和中肠前段的腺泡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病变;细胞核肿胀、肥大,比正常核大0.5-1倍,核仁退化或消失,肝胰腺局部坏死及中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导致功能障碍而死。由于病毒不断增殖,最后上皮细胞破裂或溶解,病毒被释放到腺腔中排出体外,成为新的感染源。
    1.3.4诊断:可通过肝胰涂片或组织切片确诊。
    2、三类动物疫病
    2.1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IHN
    2.1.1病原:IHN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型。病毒颗粒呈弹丸形,大小为70×170nm。
    2.1.2流行情况:IHN传染快,多流行于晚秋到次年春季,死亡率可达100%。主要危害虹鳟、大马哈鱼等鱼苗和鱼种。IHN潜伏期的长短随水温而不同,10℃时一般4-6天开始死亡,8-14天死亡率最高,可持续死亡数周;10℃以下时症状发展缓慢,15℃时自然发病现象消失。
    2.1.3症状及病理变化:感染后7-14天发病,初期呈昏睡状,病鱼体色发黑,游动迟缓,对外界反应敏锐,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鳍基出血;肛门拖着长而不透明的白色粪便;口腔、鳃、肌肉、脂肪、内脏有出血瘀斑,体则肌肉组有出血斑。严重的贫血,鳃丝苍白,肝、脾、肾褪色、贫血、坏死,造血器官严重坏死、崩解。发病后残存的鱼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变。
    2.1.4诊断:确诊需作实验毒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查。
    2.2鱼鳃霉病
    22.1病原:属霉菌类的鳃霉。已知口有血鳃霉和穿移鳃霉两种,属藻菌纲,芽菌科。前者寄生于草鱼等,菌丝粗直较少弯曲,单枝延长生长不进入血管和软骨,在鳃丝的组织内生长,菌丝直径20-25μ;后者寄生于鳙、鲮等鱼,菌丝弯曲常呈网状,分枝多,沿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纵横交错,充满鳃丝和鳃小片,菌丝直径6.6-21.6μ。
    2.2.2流行情况:本病在两广地区发病较多,江苏、湖北、河南等地也发生。每年5-10月的夏秋季节多暴发流行,尤以5-7月为甚。本病流行与水质的恶化密切相关,条件适宜的1-2天内大量繁殖,突然出现暴发性的大批死亡。主要危害草、青、鳙、鲢、鲮、鲫等鱼苗和成鱼,死亡率高达90%以上。
    2.2.3症状及病理变化:鱼不摄食,呼吸困难,游动迟缓,鳃上粘液增多,鳃部呈充血和出血、淤血状斑点,鳃瓣有点状出血,呈花斑状。由于菌丝产生的孢子入水中与鱼体接触,附着在鳃上发育成菌丝,菌丝向组织内不断生长、分枝,沿鳃丝血管分枝或穿入软骨,破坏组织,堵塞微血管,使血液流动滞塞,鳃瓣失去正常鲜红色,呈粉红或苍白色,鳃丝呈坏疽性崩解,坏死部位腐烂脱落,在脱落处明显可见缺陷严重的病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
    2.2.4诊断:剪取少许腐烂鳃丝在显微镜下检出棉毛状菌丝即可确诊。
    3.检疫后的处理
    3.1 5种水生动物疫病对我国渔业养殖可造成重大损失,病鱼检出后隔离,要通过加强养殖场所、养殖设备及水生动物的消毒,对病鱼进行治疗,鱼种进行疫苗免疫接种等综合防疫措施,预防和控制水生动物疫病的传播蔓延。
    3.2对肉质严重感染,涉及肌肉等食用部分严重的工业用或销毁;病情轻微,不碍食用的正常食用。
    4、一点建议
    4.1  制定出台《水生动物检疫操作规程》。按照《动物防疫法》三十条:“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行业标准、检疫管理办法和检疫对象,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的规定,为规范水生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执法工  作的合法、公正、科学,建议国家制定出台《水生动物检疫操作规程》,对水生动物的种类、检疫对象、检疫操作程序、鉴定处理等作详细的条文规定。使各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水生动物检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 加强动物检疫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水生动物检疫涉及水产养殖学、鱼病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等多种学科,技术要求高。各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将其纳入工作日程,组织师资力量,编写培训教材,对动物检疫员开展水生动物检疫技术培训。严格检疫把关,保障养殖业的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