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见过成年的文昌鱼,但肯定没有几个人见过文昌鱼的幼虫。因为,在自然界,文昌鱼幼虫肉眼几乎看不到。至于文昌鱼如何繁殖、如何长大,人们更是知之甚少。
昨天下午,记者在海洋三所方永强教授的实验室里,见到了刚刚出生20多天的文昌鱼幼虫。据介绍,这是中国南部地区第一次人工繁殖出来的文昌鱼幼虫,此前青岛已人工繁殖出少量。
幼虫像一丝微尘
方教授给记者端来了一烧杯清水,他特别交代,里面有十几条文昌鱼幼虫。
记者平时对自己的视力颇为自信,但仔细观察这只盛满水的杯子十几分钟后,并未看到任何异常之处。
方教授的助手从杯中取出一滴水,滴在一片干净的玻璃板上,然后放到一架12倍的显微镜下。这时,奇迹出现了,显微镜的视窗里出现了一条通体透明的幼虫,体内器官一目了然,尾部有一绿色团状物,方教授说,那是它刚刚吃的食物。从视窗里看到,小家伙很活泼,躯体不时在扭动翻滚。
记者再次将目光转到玻璃板上的水滴,这才发现水滴中有一极小的白色丝状物,仿佛不小心粘上去的一丝灰尘。方教授说,这就是文昌鱼幼虫,它孵化出来已经20多天了。
从6月中旬开始,方教授和他的助手已人工繁殖出多批文昌鱼幼虫,数量高达数百万条。
历经20多年准备
方永强教授1979年开始从事文昌鱼研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文昌鱼研究专家之一。25年来,他撰写了大量有关文昌鱼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
从对文昌鱼的基础研究到现在成功实现人工繁殖,方教授说,这是水到渠成的事。为了这一天,他做了20多年的准备。去年11月,方教授和福建省海洋研究所接受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委托,联合开展“文昌鱼人工繁殖、放流技术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半年多时间,这项工作就取得突破性进展。
方教授说,厦门被称为世界文昌鱼渔场,但最近几年,厦门的文昌鱼出现资源量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文昌鱼保护海区成为吊养牡蛎养殖区,牡蛎排泄物沉入海底,使海区底质改变,造成文昌鱼死亡或迁移;第二个原因是,在前埔——黄厝等海区,挖沙屡禁不止,文昌鱼栖息地遭受破坏;第三,仍有电鱼事件发生,文昌鱼未能幸免。
他说,要使文昌鱼这个“活化石”继续在厦门海域繁衍生息,除了继续加强管理和保护之外,还要走人工繁殖、幼体培育、放流这条路,只有这样,文昌鱼资源才能不断增殖。
保证成活率是难点
方教授说,人工繁殖的成功,只是文昌鱼资源增殖的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幼虫“长大成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方教授他们目前已掌握了文昌鱼自然产卵、受精、胚胎发育、人工催熟等方面的繁殖技术,也成功解决了幼虫的饵料问题。目前正在对文昌鱼幼虫的生长速度、消化特性、对水质的要求、病害及天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现在最困扰他们的难题是,如何保证幼虫的成活率。方教授说,等掌握文昌鱼幼苗培育的初步经验后,力争在下半年实施第一次放流。明后年继续实施放流,预计培育和放流的文昌鱼幼苗数量在10万尾以上。
方教授说,培育技术成熟后,文昌鱼有可能像养对虾那样进行人工养殖。
昨天下午,记者在海洋三所方永强教授的实验室里,见到了刚刚出生20多天的文昌鱼幼虫。据介绍,这是中国南部地区第一次人工繁殖出来的文昌鱼幼虫,此前青岛已人工繁殖出少量。
幼虫像一丝微尘
方教授给记者端来了一烧杯清水,他特别交代,里面有十几条文昌鱼幼虫。
记者平时对自己的视力颇为自信,但仔细观察这只盛满水的杯子十几分钟后,并未看到任何异常之处。
方教授的助手从杯中取出一滴水,滴在一片干净的玻璃板上,然后放到一架12倍的显微镜下。这时,奇迹出现了,显微镜的视窗里出现了一条通体透明的幼虫,体内器官一目了然,尾部有一绿色团状物,方教授说,那是它刚刚吃的食物。从视窗里看到,小家伙很活泼,躯体不时在扭动翻滚。
记者再次将目光转到玻璃板上的水滴,这才发现水滴中有一极小的白色丝状物,仿佛不小心粘上去的一丝灰尘。方教授说,这就是文昌鱼幼虫,它孵化出来已经20多天了。
从6月中旬开始,方教授和他的助手已人工繁殖出多批文昌鱼幼虫,数量高达数百万条。
历经20多年准备
方永强教授1979年开始从事文昌鱼研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文昌鱼研究专家之一。25年来,他撰写了大量有关文昌鱼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
从对文昌鱼的基础研究到现在成功实现人工繁殖,方教授说,这是水到渠成的事。为了这一天,他做了20多年的准备。去年11月,方教授和福建省海洋研究所接受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委托,联合开展“文昌鱼人工繁殖、放流技术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半年多时间,这项工作就取得突破性进展。
方教授说,厦门被称为世界文昌鱼渔场,但最近几年,厦门的文昌鱼出现资源量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文昌鱼保护海区成为吊养牡蛎养殖区,牡蛎排泄物沉入海底,使海区底质改变,造成文昌鱼死亡或迁移;第二个原因是,在前埔——黄厝等海区,挖沙屡禁不止,文昌鱼栖息地遭受破坏;第三,仍有电鱼事件发生,文昌鱼未能幸免。
他说,要使文昌鱼这个“活化石”继续在厦门海域繁衍生息,除了继续加强管理和保护之外,还要走人工繁殖、幼体培育、放流这条路,只有这样,文昌鱼资源才能不断增殖。
保证成活率是难点
方教授说,人工繁殖的成功,只是文昌鱼资源增殖的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幼虫“长大成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方教授他们目前已掌握了文昌鱼自然产卵、受精、胚胎发育、人工催熟等方面的繁殖技术,也成功解决了幼虫的饵料问题。目前正在对文昌鱼幼虫的生长速度、消化特性、对水质的要求、病害及天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现在最困扰他们的难题是,如何保证幼虫的成活率。方教授说,等掌握文昌鱼幼苗培育的初步经验后,力争在下半年实施第一次放流。明后年继续实施放流,预计培育和放流的文昌鱼幼苗数量在10万尾以上。
方教授说,培育技术成熟后,文昌鱼有可能像养对虾那样进行人工养殖。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