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茅临生副省长谈打造现代渔业

发布日期:2006-05-18 浏览次数: 分类:标准

       渔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效益较高、活力较强,积极发展渔业生产,对于发展渔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扩大渔农民就业门路,增加渔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现阶段,浙江渔业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制约因素,无论是捕捞业还是养殖业,都面临着发展空间逐渐缩小的问题,“十一五”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张来发展渔业生产、增加渔民收入,将越来越不可能。渔业要发展、渔民要增收,只有靠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依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在挖掘内涵、拓展外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切实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等各个方面,谋求新的突破。
  一、深入挖掘内涵,在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渔业上取得新突破
  把产业指导的工作着力点从产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上来,通过优质实现优价,达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目的。
  水产养殖方面,要大力推广循环清洁高效生态无公害养殖,实施百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工程,经过五年的重点扶持,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区;继续大力推进水产种子种苗工程,完善全省水产种子种苗繁育体系,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要努力提高到80%以上,明显改善养殖水产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
  捕捞生产方面,按照出口水产品的要求,加快对国内捕捞渔船的规范化改造,用5年左右时间,改造3000艘大中型海洋捕捞渔船,改善鱼舱、保鲜、卫生设施,并配齐救生、消防、信号、通导设备,使海洋捕捞生产安全更有保障。同时,还要大力研究推广渔船节能新技术,大幅度降低油耗成本,努力在海洋捕捞生产中走出一条增效节支的新路来。
  水产品质量管理方面,要以“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扶持重点、示范推广、动态管理、奖惩结合”为工作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水产品质量安全活动;以水产养殖场(户)无公害双认证、捕捞渔船规范生产为重点,大力推广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的渔业生产模式,强化生产者质量自控、投入品监管、产品质量监测与追溯能力;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控,到“十一五”时期末,浙江省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确保水产品放心消费;制订水产品市场准入标准,逐步实施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大众水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
  二、积极拓展外延,在努力扩大渔业发展空间上取得新突破
  第一,继续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鼓励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等方式,建成远洋鱿钓、远洋拖网、大洋金枪鱼等三支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国内一流的远洋渔业船队,建设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鱿钓生产加工基地、南太平洋拖网生产补给基地、中西太平洋金枪鱼生产贮运基地等三大远洋渔业基地。同时,积极鼓励本省渔业企业利用自身资金、技术、信息、苗种等优势,到省外承包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
  第二,进一步拓展渔业功能,把鱼类可吃、可玩、可赏的诸多功能挖掘出来、延伸出去,依托渔港和渔港经济区、渔乡渔村、养殖园区、人工鱼礁,建设一批“渔家乐”休闲基地,培育一批观赏鱼养殖及其配套设施生产基地。通过发展涉渔休闲娱乐业,把渔区的旅游、休闲、餐饮业带动起来,既能拓展增收渠道,扩大就业门路,还能有力地带动渔区新农村建设,促进渔区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三、延长渔业产业链,在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第一,大力发展与传统捕捞业、养殖业密切相关的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水产加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拓展初级水产品加工深度和广度,将渔业资源优势上升为终端市场的竞争优势。继续完善水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发挥区域性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服务增值和带动辐射功能,推广连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发展渔农民运销队伍;鼓励企业参加水产品展览促销活动,培育品牌,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相衔接、现货市场与无形市场相配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呼应的水产品市场体系。
  第二,进一步创新经营体制,培育各类渔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带动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对渔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健全企业和渔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渔业、向渔农户提供各种服务,以最低保证价收购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渔农户结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和引导渔农民、渔技推广机构、渔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合作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提升渔农民参与渔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中国渔业报)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