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市渔业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以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渔业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拓展渔业区域优势经济,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渔业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克服了台风、高温干旱和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年水产品总量持续增长,渔业生产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效果明显,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购销两旺,市场价格在2004年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龟鳖价格也出现回归,渔业效益提高,渔(农)民增收,渔业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渔业经济形势
1.稻田养殖面积继续调减。2005年,全市各类水域养殖总面积57.82万亩,比上年调减2.07万亩,其中内陆水域养殖面积30.53万亩,比上年增0.41万亩,增1.36%;稻田养鱼面积27.29万亩,在去年基础上继续调减8.33%。
2.水产品总量持续增长。2005年,我市水产品总产量17.84万吨,比上年增加0.54万吨,增长3.12%。其中养殖产量16.36万吨,比上年增长3.84%;捕捞产量1.48万吨,因水域污染、非法占用等原因,同比减4.25%。
3.渔业经济总产出稳步提升。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出46.79亿元,比上年增6.53%。其中渔业产出26.89亿元,比上年增7.67%,养殖产出23.99亿元,增8.83%,捕捞产出1.19亿元,减4.82%,水产苗种产出1.71亿元,增1.7%;涉渔工业和建筑业产出6亿元,比上年增3.21%;涉渔流通和服务业产出13.89亿元,增5.85%。
4.渔(农)民收入连年提高。全市15个以捕捞为主的渔业行政村,2005年渔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比上年增加420元,增6.8%。德清县(50户渔民定点调查)渔民人均纯收入达7553元,比上年增加819元,增12.16%,高于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2元。
二、主要特点
1. 继续推进渔业结构调整,水产养殖持续稳步发展。
2005年,在稳定传统养殖品种同时,调优特种养殖品种结构,全年常规鱼养殖面积、产量稳中有升,特种水产养殖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养殖品种进一步优化,渔业生产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效果明显。全年16.36万吨的养殖产量中,草、鲢、鳙、鲤产量6.78万吨,与上年持平;名特优新(除草、鲢、鳙、鲤外)水产品产量9.58万吨,同比增6.82%,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8.57%, 比上年增加1.63个百分点。
全市名特优专养面积35.85万亩,比上年增加1.63万亩,增4.77%。特种水产养殖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混养模式基本取代单品种专养模式,生态鳖养殖、虾蟹混养、加州鲈鱼专混养、鲌鱼花鱼骨黄颡鱼的混养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养殖品种以青虾、河蟹、加州鲈鱼、翘嘴红鲌、黑鱼、甲鱼、银鲫、罗氏沼虾、青鱼、鳜鱼等为主,各品种间养殖面积调整较大。
龟鳖养殖扭转了上年度下滑趋势,养殖户积极性提高,全市甲鱼温室110.27万平方米,放养稚鳖3321.25万只;巴西龟温室11.79万平方米,放养巴西龟395.5万只,甲鱼专养面积1.78万亩,同比增4.5%。龟鳖产量17092吨,比上年增6.27%。
翘嘴红鲌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面积1.99万亩,同比增39.35%,产量5520吨,增46%,但价格大幅下滑,养殖户获利甚少。黄颡鱼产量由上年的73吨猛增到442吨,增幅高达510%;花鱼骨产量534吨,比上年翻番;珍珠产量140656公斤,同比增22.00%;鲈鱼、鳜鱼产量分别达7389吨和2675吨,同比增15.71%和13.77%;青鱼、河蟹等基本稳定。
青虾养殖受粮食政策影响,面积调减至17.55万亩,同比减少6.3%,且吴兴、南浔两区养殖后期由于水环境受污染,造成大面积死亡,损失严重。2005年全市青虾产量1.45万吨,比上年减产1434吨,减9%。
2.种苗建设力度加大,苗种繁育有新突破。
2005年,省级鲌鱼良种场顺利通过挂牌验收,新增鲶形目、笋壳鱼、本地野生鱼类等三个省级种子种苗基地。
苗种繁育突破了鱤鱼、河鲈、淡水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翘嘴红鲌、加州鲈鱼、花鱼骨苗种繁育形成规模化生产,当年进行苗种生产的新品种有丁鱼岁、赤眼鳟、河鲈、淡水石斑鱼、蓝鳃太阳鱼、中华倒刺鲃、黄颡鱼、澳洲螯虾等。
全市淡水鱼苗总育苗量为26.77亿尾,增20.8%,其中常规鱼苗生产量13.8亿尾。淡水鱼苗销售价格比上年高,经济效益较好。虾类育苗量84.19亿尾,与上年基本持平。本市主打品种罗氏沼虾的育苗生产企业31家,虾苗一度积压,平均价格从上年的105元/万尾下跌到65元/万尾,有一半以上的育苗场亏本,经济效益明显滑坡。
全市水产苗种产出1.71亿元,比上年增1.7%,增加值4587万元,同比减1396万元,减23.33%。
3.无公害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2005年有16个基地申报并通过浙江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0095亩;申报国家级无公害产品17个。至2005年底,全市已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水产生产基地46个,总面积12.23万亩。全市实施并圆满完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4项,完成省局下达的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样检测170个样本,合格168个;中华鳖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4.渔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休闲渔业成为新亮点。
2005年,我市水产品加工企业16家,比上年增加2家,水产加工能力25170吨/年,比上年增11.87%。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欧诗漫为龙头的加工企业,全年共实现加工产出3.99亿元,比上年增3.04%。
天湖、茂业、绿康的水产加工制品已进入上海、杭州超市,13家淡水鱼加工企业产品已打入全国100多家商场、联锁店。湖州凡人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冻蚬肉出口创汇,全年产量3100吨,实现出口贸易额323万美元。
全市已注册的品牌商标44只,各类专业合作社36个。在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方面,重点培育和发展了7家省级各类专业合作社。以菱湖乌板桥市场为龙头,成立了由13个专业市场组成的工商联合体,实现信息共享。
2005年,我市休闲渔业快速发展,湖州荻港徐缘渔庄、德清苕溪农庄和杨墩休闲渔业园区建成投入运营。全市已有休闲渔业21家,总投资3750万元,接待游客78180人,全年实现休闲渔业产出1216万元,比上年增258%。
三、存在问题
2005年,我市渔业生产和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并为我市农民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从目前我市各地渔业工作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养殖证发放后的验审等后续管理,面广量大,要做好有一定难度。二是水生动物检疫防疫工作中问题较多,检疫及强制性执行缺乏依据。三是渔业老区池塘改造要全面推开尚有一定困难。四是基层技术支撑体系脆弱。五是休闲渔业发展尚需大力推进。六是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一方面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优质产品得不到优质价格,另一方面对已经通过“双认证”基地的动态管理还缺乏措施,如何加强监督目前尚无制度。七是水域污染加剧,2005年死鱼、死虾事件不断,处理好水域环境污染问题单靠渔业部门力量还远远不够。等等这些问题亟待2006年工作中加以重视。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