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早在六、七年代就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家鱼苗种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市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本地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依托,通过大力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建成了一批水产良种场和苗种繁育基地,提升了种苗产业的档次,形成了国外品种内养、野生品种家养、海水品种淡养的生产格局。2004年全市水产苗种企业 56 家,养殖面积2500亩,温室面积10万平方米,生产销售常规鱼水花13.8亿,特种水产苗种生产量近百亿(其中,罗氏沼虾育苗量73亿尾,占70%以上),90%的水产苗种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实现苗种产值 1.6亿元。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水产苗种生产基地,其中罗氏沼虾和翘嘴红鲌苗种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水产苗种业的长足发展为农业结构和养殖品种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了我市渔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渔业生产在面积调减的形势下仍然实现了三增的目标:总产量17.3万吨,增3.6%,其中名特优新养殖产量8.87万吨,超过传统渔业养殖产量2.19万吨;渔业总产值24.98亿元,增6.48%;养殖效益大幅增长,据典型调查分析池塘养殖亩增效益1000元以上,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一、近年来水产种苗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1、坚定不移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推动水产种业发展。
水产苗种是决定养殖效益的物质基础,是降低养殖风险的决定因素。九十年代初传统家鱼养殖经济效益连年滑坡,家鱼苗种场纷纷倒闭,从一百多个急剧减少到十个,随着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异军突起,其苗种的奇缺成为制约生产的瓶颈。为了重塑我市水产苗种业,再创水产种苗的辉煌,我市依靠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技术优势,大力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市里在征用土地、用地、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了湖州源泉水产有限公司,把一个小规模的村办鱼种场,培育成市级水产苗种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养殖池塘1000余亩,外荡水面4000余亩,特种水产繁育设施32000平方米,达到年产20亿的水产苗种的综合生产能力,产品畅销全国16个省市,成为华东地区较高声誉的水产苗种企业。并以浙江南太湖淡水渔业引种育种中心为龙头,相继扶持建设了青虾、清溪花鳖、中华草龟、鲌鱼等四个省级良种场,为全市水产苗种企业树立典型示范,使全市的水产企业增加到56家,并在规模、档次上得到了提高,提升了我市水产苗种业的层次。
2、引进开发水产优良品种,为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提供基础。
我市在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过程中,注重引进开发水产优良品种。近年来先后引进了罗氏沼虾、美国加州鲈鱼、美国大口胭脂鱼、巴西鲷、细鳞鲳、澳洲龙虾、南美白对虾、日本琵琶鲫、中华倒刺鲃、日本锦鲤、丁鱼岁、淡水鲨鱼、淡水石斑鱼、花鳗、牛蛙、南方大口鲶、斑点叉尾鱼回、华鲮、褐塘鳢、斑鳜、龟类等二十一个品种,本地水域野生驯养品种有鳜鱼、黑鱼、青虾、黄鳝、黄桑鱼、东方鲀、鲌鱼、花鱼骨、鱼感鱼、甲鱼、白虾、赤眼鳟等十二个品种,并且大部分品种都突破了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十三个品种已经形成生产力,培育了加州鲈鱼、鳜鱼、黑鱼、青虾、黄鳝、鲌鱼、甲鱼等专业村,如南浔区菱湖镇陈邑加州鲈鱼专业村,全村来自加州鲈鱼养殖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占总收入的 85%,成为全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品种退化严重的罗氏沼虾实行重新引种选育和提纯复壮,2003年从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引进罗氏沼虾原种子一代35万尾,培育成亲虾10万尾,2004年生产原种子一代及良种虾苗1.55亿尾,为罗氏沼虾良种化打下基础,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3、紧密结合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建设生产基地实行规模生产
水产新品种引进开发成功后经市场检验具有明显的养殖经济效益,就要抢抓机遇,扶持建设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迅速占领市场和提高市场份额,致富一方百姓。我市根椐本地实际,科学制订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水产苗种列入规划之一,沿湖菱公路和竹青公路建设罗氏沼虾育苗产业带,使全市的罗氏沼虾育苗企业增加到30多家,虾苗产量达到73亿尾,占全国的2/3以上,产值达到7665万元,经济效益3500多万元,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4、建立水产苗种协会,加强行业服务和依法管理
根据农业部《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浙江省政府《浙江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浙江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发放与管理办法》,我市于2002年实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水产苗种企业提出整改意见,整改验收合格后放证,全市发证率达到了90%以上。2004年实行水产苗种检疫制度,提高水产苗种的质量,逐步规范苗种的生产秩序,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为了提高水产苗种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实行行业管理,我市于2003年成立了以罗氏沼虾场为骨干的水产苗种协会,不断健全组织,加强技术服务,实行罗氏沼虾苗种病害检测和防治。加强行业价格自律,推广罗氏沼虾良种和育苗标准化技术,并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用盐的优惠政策。全市已成立加州鲈鱼、青虾、黑鱼、甲鱼、鲌鱼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了推广速度,实行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
5、建立引进开发水产优良品种工作目标,年终实行考核奖励。
市市把引进和推广水产优良品种列入科技目标责任制,并要求各县(区)引进试养和推广水产新品种各2个,年终考核实行奖励,以调动水产科技人员和养殖单位的积极性。引进开发新品种责任落实到人,生产性开发任务落实到场,实行场站联动,合力开发。
二、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的体会
1、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是组织全市水产科技人员攻关,先后突破了鳜鱼、加州鲈鱼、中华倒刺鲃、黄桑鱼、丁鱼岁的人工育苗技术,二是以浙江淡水所为科技依托,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在品种开发和病害防治方面,如威胁罗氏沼虾整个产业的肌肉白浊病得到有效控制,使该病的发病从54%下降到17%;还有罗氏沼虾的良种选育和青虾的规模化养殖,都是充分利用水产科技成果的结果。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品种梯队开发。品种是种子种苗工程的物质基础,也是水产苗种企业获利的首要条件。引进开发市场认可的水产品种成功率高,风险小,见效快,不能一味追求新奇特品种。因此我们引种开发水产优良品种实行三个层次梯队开发,即第一层次是本省和太湖流域的优良品种开发,第二个层次是长江流域的优良品种适应开发,第三个层次是全国和国外的优良品种适应开发开发。通过实行品种梯队开发,形成三个一批的格局,即生产应用一批品种,如鲌鱼、花鱼骨的人工繁育苗种、池塘养殖历史虽然只有4年时间,苗种生产能力接近3亿,养殖面积达到13000多亩, 2004年就为我市新增渔业产值1亿元以上,成为养殖业新亮点;试验储备一批,如澳洲龙虾、中华倒刺鲃、赤眼鳟等;引进试养一批,如斑点叉尾鱼回、华鲮、褐塘鳢等。由此为养殖结构的调整提供大量的优良品种。
3、培育水产种苗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我市在实施水产种子种苗过程实行多种主体共同参与,有科研所、水产事业单位、民营企业、苗种企业、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养殖大户等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时注重招商引资,培育和壮大民营企业和苗种企业。前几年在我市落户的南太湖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太湖水产资源开发,开发了鲌鱼、花鱼骨人工育苗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德清县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利用本地原种中华鳖自身背腹有花斑的特点培育成清溪花鳖,注册了“清溪花鳖”商标,通过了原产地保护,经过有机食品的认证,实施省级清溪花鳖无公害生态养殖示范园区、产业化开发、标准体系等项目建设形成一套清溪花鳖的繁育和生态养殖技术。公司拥有总资产4000万元,生产基地4000余亩,年产鳖种160万只,商品鳖500吨,研究开发清溪花鳖软罐头熟食方便食品和“乌鳖丸”、“鳖血宝”、“花鳖油”、“鳖鞭神”等深加工产品,并在杭州设立了清溪花鳖馆,进一步延伸清溪花鳖的产业链。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联系农户1600户,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了一条苗种、养殖、加工的产业化路子。
4、实现了水产苗种产业的“走出去”战略。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苗种产业层次和苗种质量的提高,我市的水产苗种90%实现了外销,发挥了规模和技术优势,提高了渔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切实转变了渔业的增长方式,开始往“走出去”战略方向发展。去年培育鲌鱼、花鱼骨、赤眼鳟、丁鱼岁等苗种大多销往外地,每亩的养殖效益在5000元以上,比其他一般养殖品种效益高出一倍。
5、构筑新的服务平台。保障我市水产苗种业发展除了全市健全的渔技推广网络外,还要建立按市场规律运作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者的组织程度,实行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市苗种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对罗氏沼虾育苗场实行良种化和病害检测,稳定和巩固罗氏沼虾育苗支柱产业,树立水产苗种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打响湖州苗种品牌。
我市在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清醒看到一些不足。一是一些品种人工繁育技术虽然突破,但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满足不了养殖户的需求,比如黄颡鱼和丁鱼岁;二是一些品种近亲繁育,退化现象严重,而品种改良和提纯复壮工作滞后等等。
2005年我们将按照湖州市委、市府对农业提出特色产业转化经济优势的总体工作要求,把发展我市的水产苗种业作为提升渔业产业和“向外拓展”抓手,继续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鼓励和扶持水产苗种企业采用招商引资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加大投入,加强水产苗种企业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增强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积极培养一支水产苗种营销队伍,努力建设水产种苗强市,打造国家级水产苗种园。
一、近年来水产种苗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1、坚定不移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推动水产种业发展。
水产苗种是决定养殖效益的物质基础,是降低养殖风险的决定因素。九十年代初传统家鱼养殖经济效益连年滑坡,家鱼苗种场纷纷倒闭,从一百多个急剧减少到十个,随着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异军突起,其苗种的奇缺成为制约生产的瓶颈。为了重塑我市水产苗种业,再创水产种苗的辉煌,我市依靠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技术优势,大力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市里在征用土地、用地、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了湖州源泉水产有限公司,把一个小规模的村办鱼种场,培育成市级水产苗种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养殖池塘1000余亩,外荡水面4000余亩,特种水产繁育设施32000平方米,达到年产20亿的水产苗种的综合生产能力,产品畅销全国16个省市,成为华东地区较高声誉的水产苗种企业。并以浙江南太湖淡水渔业引种育种中心为龙头,相继扶持建设了青虾、清溪花鳖、中华草龟、鲌鱼等四个省级良种场,为全市水产苗种企业树立典型示范,使全市的水产企业增加到56家,并在规模、档次上得到了提高,提升了我市水产苗种业的层次。
2、引进开发水产优良品种,为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提供基础。
我市在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过程中,注重引进开发水产优良品种。近年来先后引进了罗氏沼虾、美国加州鲈鱼、美国大口胭脂鱼、巴西鲷、细鳞鲳、澳洲龙虾、南美白对虾、日本琵琶鲫、中华倒刺鲃、日本锦鲤、丁鱼岁、淡水鲨鱼、淡水石斑鱼、花鳗、牛蛙、南方大口鲶、斑点叉尾鱼回、华鲮、褐塘鳢、斑鳜、龟类等二十一个品种,本地水域野生驯养品种有鳜鱼、黑鱼、青虾、黄鳝、黄桑鱼、东方鲀、鲌鱼、花鱼骨、鱼感鱼、甲鱼、白虾、赤眼鳟等十二个品种,并且大部分品种都突破了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十三个品种已经形成生产力,培育了加州鲈鱼、鳜鱼、黑鱼、青虾、黄鳝、鲌鱼、甲鱼等专业村,如南浔区菱湖镇陈邑加州鲈鱼专业村,全村来自加州鲈鱼养殖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占总收入的 85%,成为全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品种退化严重的罗氏沼虾实行重新引种选育和提纯复壮,2003年从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引进罗氏沼虾原种子一代35万尾,培育成亲虾10万尾,2004年生产原种子一代及良种虾苗1.55亿尾,为罗氏沼虾良种化打下基础,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3、紧密结合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建设生产基地实行规模生产
水产新品种引进开发成功后经市场检验具有明显的养殖经济效益,就要抢抓机遇,扶持建设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迅速占领市场和提高市场份额,致富一方百姓。我市根椐本地实际,科学制订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水产苗种列入规划之一,沿湖菱公路和竹青公路建设罗氏沼虾育苗产业带,使全市的罗氏沼虾育苗企业增加到30多家,虾苗产量达到73亿尾,占全国的2/3以上,产值达到7665万元,经济效益3500多万元,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4、建立水产苗种协会,加强行业服务和依法管理
根据农业部《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浙江省政府《浙江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浙江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发放与管理办法》,我市于2002年实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水产苗种企业提出整改意见,整改验收合格后放证,全市发证率达到了90%以上。2004年实行水产苗种检疫制度,提高水产苗种的质量,逐步规范苗种的生产秩序,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为了提高水产苗种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实行行业管理,我市于2003年成立了以罗氏沼虾场为骨干的水产苗种协会,不断健全组织,加强技术服务,实行罗氏沼虾苗种病害检测和防治。加强行业价格自律,推广罗氏沼虾良种和育苗标准化技术,并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用盐的优惠政策。全市已成立加州鲈鱼、青虾、黑鱼、甲鱼、鲌鱼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了推广速度,实行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
5、建立引进开发水产优良品种工作目标,年终实行考核奖励。
市市把引进和推广水产优良品种列入科技目标责任制,并要求各县(区)引进试养和推广水产新品种各2个,年终考核实行奖励,以调动水产科技人员和养殖单位的积极性。引进开发新品种责任落实到人,生产性开发任务落实到场,实行场站联动,合力开发。
二、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的体会
1、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是组织全市水产科技人员攻关,先后突破了鳜鱼、加州鲈鱼、中华倒刺鲃、黄桑鱼、丁鱼岁的人工育苗技术,二是以浙江淡水所为科技依托,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在品种开发和病害防治方面,如威胁罗氏沼虾整个产业的肌肉白浊病得到有效控制,使该病的发病从54%下降到17%;还有罗氏沼虾的良种选育和青虾的规模化养殖,都是充分利用水产科技成果的结果。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品种梯队开发。品种是种子种苗工程的物质基础,也是水产苗种企业获利的首要条件。引进开发市场认可的水产品种成功率高,风险小,见效快,不能一味追求新奇特品种。因此我们引种开发水产优良品种实行三个层次梯队开发,即第一层次是本省和太湖流域的优良品种开发,第二个层次是长江流域的优良品种适应开发,第三个层次是全国和国外的优良品种适应开发开发。通过实行品种梯队开发,形成三个一批的格局,即生产应用一批品种,如鲌鱼、花鱼骨的人工繁育苗种、池塘养殖历史虽然只有4年时间,苗种生产能力接近3亿,养殖面积达到13000多亩, 2004年就为我市新增渔业产值1亿元以上,成为养殖业新亮点;试验储备一批,如澳洲龙虾、中华倒刺鲃、赤眼鳟等;引进试养一批,如斑点叉尾鱼回、华鲮、褐塘鳢等。由此为养殖结构的调整提供大量的优良品种。
3、培育水产种苗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我市在实施水产种子种苗过程实行多种主体共同参与,有科研所、水产事业单位、民营企业、苗种企业、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养殖大户等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时注重招商引资,培育和壮大民营企业和苗种企业。前几年在我市落户的南太湖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太湖水产资源开发,开发了鲌鱼、花鱼骨人工育苗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德清县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利用本地原种中华鳖自身背腹有花斑的特点培育成清溪花鳖,注册了“清溪花鳖”商标,通过了原产地保护,经过有机食品的认证,实施省级清溪花鳖无公害生态养殖示范园区、产业化开发、标准体系等项目建设形成一套清溪花鳖的繁育和生态养殖技术。公司拥有总资产4000万元,生产基地4000余亩,年产鳖种160万只,商品鳖500吨,研究开发清溪花鳖软罐头熟食方便食品和“乌鳖丸”、“鳖血宝”、“花鳖油”、“鳖鞭神”等深加工产品,并在杭州设立了清溪花鳖馆,进一步延伸清溪花鳖的产业链。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联系农户1600户,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了一条苗种、养殖、加工的产业化路子。
4、实现了水产苗种产业的“走出去”战略。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苗种产业层次和苗种质量的提高,我市的水产苗种90%实现了外销,发挥了规模和技术优势,提高了渔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切实转变了渔业的增长方式,开始往“走出去”战略方向发展。去年培育鲌鱼、花鱼骨、赤眼鳟、丁鱼岁等苗种大多销往外地,每亩的养殖效益在5000元以上,比其他一般养殖品种效益高出一倍。
5、构筑新的服务平台。保障我市水产苗种业发展除了全市健全的渔技推广网络外,还要建立按市场规律运作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者的组织程度,实行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市苗种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对罗氏沼虾育苗场实行良种化和病害检测,稳定和巩固罗氏沼虾育苗支柱产业,树立水产苗种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打响湖州苗种品牌。
我市在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清醒看到一些不足。一是一些品种人工繁育技术虽然突破,但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满足不了养殖户的需求,比如黄颡鱼和丁鱼岁;二是一些品种近亲繁育,退化现象严重,而品种改良和提纯复壮工作滞后等等。
2005年我们将按照湖州市委、市府对农业提出特色产业转化经济优势的总体工作要求,把发展我市的水产苗种业作为提升渔业产业和“向外拓展”抓手,继续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鼓励和扶持水产苗种企业采用招商引资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加大投入,加强水产苗种企业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增强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积极培养一支水产苗种营销队伍,努力建设水产种苗强市,打造国家级水产苗种园。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