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礁建设势在必行
广东是海洋大省,2003年该省海洋经济总量205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居全国首位。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海洋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渔船盲目增加,渔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捕捞强度远远超出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使单产大幅度下降。同时,随着沿海乡镇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江、河、海,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赤潮频繁发生。广东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面临着
严峻的形势。
由于水生动植物栖息地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不少的鱼、虾、蟹、贝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华南沿岸传统的甲子、万山、汕尾、昌化、北部湾等6大鱼汛在1990年代就不复存在。优质、大规格渔获所占比例从1980年代近50%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捕捞单船产量仅及20年前的1/8;濒危物种越来越多,广东原有70多种珊瑚,30多种名贵鱼类,以及江豚、海豚、海龟等众多的品种由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从普通变为濒危。
面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严峻现实,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捕捞强度,恢复严重衰退的渔业资源,解决渔民出路,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珍稀物种资源等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海洋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议程。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应运而生。
人工鱼礁建设作为一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能改善近海水域环境,使原本生产力较低、鱼种较少的砂泥底质环境,变成生产力较高、鱼种较多的岩礁环境,可提供稚鱼庇护,
以及鱼类栖息、索饵和产卵场所,防止底拖网作业,增殖与保护渔业资源,补充附近渔场已不足的资源量,提高渔获质量。同时开放型鱼礁还能把渔业同旅游业结合起来,以休闲渔业
促进海上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解决就业问题。因此,人工鱼
礁建设,是海洋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海洋经济综合利用、开发希望所在。
先行试点全面铺开
如何有效地恢复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广东省一直在探索、在努力。在借鉴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人工鱼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1984年起,广东就在南澳岛、大亚湾、放鸡岛、蛇口、硇洲等地进行人工鱼礁试验,为后来全省人工鱼礁大规模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初,李珠江局长提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全省铺开”的思路;同年6月,省海洋与渔业局在阳江市双山岛海域,开展了人工鱼礁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1年4月又决定在巩固阳江市双山试点的同时,选择珠海市东澳海域作为第二个人工鱼礁建设试点。2002年12月,省局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护理署,联合对阳江双山人工鱼礁和附近的天然鱼礁进行潜水观察。发现先行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初步得到恢复。
人工鱼礁区内发现大量毛虾,虽然这些小虾处于较低的营养层次,但在生态系统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优质鱼类幼鱼的主要觅食对象,有了食物,处于食物链上层的经济鱼类虾类会被吸引进入人工鱼礁区觅食。人工鱼礁区内发现鲷科鱼类、石斑鱼类、鲈鱼等海洋经济物种。人工鱼礁礁体上已经附着各式各样的无脊椎动物,有海胆、海绵、贝类以及海藻等生物。由于这些物种繁多、生长迅速、适应力强,所以人工鱼礁很快就形成了结构稳定的低级的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建设人工鱼礁对于海洋资源环境是能起到保护作用的。2001年2月,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之际,省局领导多次呼吁海洋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宣传建设人工鱼礁的作用,引起代表的广泛共鸣。158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议案,并获通过,于是拉开了全省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的序幕。
为办好“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议案”,省局领导与有关专家一起,多次深入到有关沿海和国内外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提出了议案办理方案报告:决定从2002年至2011年,用10年时间,投资8亿元(省财政5亿元,市、县财政3亿元),在广东沿岸约3600万亩幼鱼幼虾繁育区里,按10%左右(约360万亩)的比例,建设12个人工鱼礁区,共100座人工鱼礁,其中“生态公益型”(即全封闭,禁止开发利用)人工鱼礁26座;“准生
态公益型”(即半封闭,限制性地开发利用)人工鱼礁24座;“开放型”(即全开放,开发休闲渔业)人工鱼礁50座。议案办理方案及实施办法,2002年7月得到省政府批准实施。
为了将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做好、做实,省局坚持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对于每一个礁区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复论证,邀请专家审查,使规划符合《广东省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总体规划》和《广东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全省11个有建设人工鱼礁任务的市、县(区)的规划通过了当地政府批准。同时,省局吸收了国外建设人工鱼礁的经验,拓宽建造的思路;深入建礁地点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本底调查和底质勘探,根据渔业资源的特点和底质状况,设计不同礁区投放礁体的类型和布局,使投放的礁体类型和布局更加适宜该海域海洋生物的生活、栖息与繁育。
人工鱼礁建设的规划,需要科学的调查和论证,以确定适当的海区、相适应的礁体。同样,礁体的建造也必须通过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进行招投标,并聘请监理单位,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和综合效益评估。考虑到人工鱼礁工程与一般的建设工程相比,有着明显的
区别和特点,而目前我国尚没有人工鱼礁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为规范人工鱼礁建设,增加工作透明度,防止实施工作过程中出现随意性或盲目性,省局先后制定了《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审批要求》、《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等规章制度,以保证人工鱼礁工程建设质量,符合“安全、经济、耐用、环保”。
从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广东沿海11个市均开始了人工鱼礁建设。全省共建造投放各种混凝土礁体6642个,投放报废渔船18艘,总面积达20万空立方米。
与此同时,人工鱼礁相关配套项目也初见成效。番禺省级淡水种苗基地,已完成3800平方米工厂化育苗车间建设,购置了显微操作系统、水质在线监测、育苗区监测系统、生物过滤、超低温冰箱等,建造3000立方米良种种苗培育池,10万平方米亲鱼池改造,2000米排灌系统等;珠海省级海水种苗基地正在办理有关征地手续。已完成一艘500吨级多功能执法监
测船船体建造,及10艘500匹马力9米长执法快艇。
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人工鱼礁的大规模建设,我国没有先例,广东省也是第一次。省局在人工鱼礁建设的过程中,一是选点坚持“五个优先原则”。即人工鱼礁选点要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上,坚持规划按结合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开发示范点优先原则;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破坏严重急需拯救的海区优先原则;保护特殊物种和海洋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先原则;带动相关传统产业升级和形成休闲渔业产业见效快的优先原则;试验点先行与市县建设的优先原则。
二是建礁坚持“五个结合”原则。人工鱼礁建设要坚持与渔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相结合;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与国土整治和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相结合;与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结合;与海洋综合开发和管理相结合。
三是在人工鱼礁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六个防止”。防止简单化。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并非简单地在海上扔些水泥预制件或废旧渔船礁体,也不仅仅是海洋渔业的概念。它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也涉及政策、法规、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因素。既要鼓励集体、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开放型”人工鱼礁,又要防止以建设人工鱼礁为幌子,投资少量费用达到霸海为王,任意开发的行为。
防止分散,不成规模。人工鱼礁建设没有一定规模难以有效果,这是国内外共同的经验。同时,礁体类型可多样化,废旧木质、水泥船只、废旧汽车、轮胎、报废的军用舰艇等均可有一定的比例。
防止礁体移位。在礁体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其稳定性,又要考虑其经济性;要考虑投放礁体地点的自然环境,如水流、浪、潮等情况;在投放不同礁体的同时,要根据流、浪、潮和底质等海区现状和礁体的不同类型进行必要的加固和加重。
防止重开发轻保护。要坚持适度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人工鱼礁区可分为“全保护型”、“半保护型”和“开放型”。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针对不同礁区类型,限制捕捞量,要严惩电、炸、毒鱼行为,防止毁灭性掠捕,同时在礁区周围设立昼夜可视的浮标标示物,以防止无意进入人工鱼礁区捕鱼和事故发生。
防止布局盲目性。科学合理布局,哪些先建,怎么建,分步分期实施要有科学性。
防止只靠自然增殖。要采取两条退走路,即在增殖自然资源、恢复其生态功能的同时,应进行人工放流增殖,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今年广东共在人工鱼礁区内投放海水鱼苗869.4万尾、海水虾苗1.21亿尾、各种贝类160吨。
建设人工鱼礁对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意义重大,广东将再接再厉为海洋的明天筑起更加美丽、富饶的生态家园。
广东是海洋大省,2003年该省海洋经济总量205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居全国首位。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海洋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渔船盲目增加,渔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捕捞强度远远超出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使单产大幅度下降。同时,随着沿海乡镇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江、河、海,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赤潮频繁发生。广东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面临着
严峻的形势。
由于水生动植物栖息地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不少的鱼、虾、蟹、贝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华南沿岸传统的甲子、万山、汕尾、昌化、北部湾等6大鱼汛在1990年代就不复存在。优质、大规格渔获所占比例从1980年代近50%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捕捞单船产量仅及20年前的1/8;濒危物种越来越多,广东原有70多种珊瑚,30多种名贵鱼类,以及江豚、海豚、海龟等众多的品种由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从普通变为濒危。
面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严峻现实,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捕捞强度,恢复严重衰退的渔业资源,解决渔民出路,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珍稀物种资源等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海洋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议程。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应运而生。
人工鱼礁建设作为一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能改善近海水域环境,使原本生产力较低、鱼种较少的砂泥底质环境,变成生产力较高、鱼种较多的岩礁环境,可提供稚鱼庇护,
以及鱼类栖息、索饵和产卵场所,防止底拖网作业,增殖与保护渔业资源,补充附近渔场已不足的资源量,提高渔获质量。同时开放型鱼礁还能把渔业同旅游业结合起来,以休闲渔业
促进海上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解决就业问题。因此,人工鱼
礁建设,是海洋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海洋经济综合利用、开发希望所在。
先行试点全面铺开
如何有效地恢复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广东省一直在探索、在努力。在借鉴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人工鱼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1984年起,广东就在南澳岛、大亚湾、放鸡岛、蛇口、硇洲等地进行人工鱼礁试验,为后来全省人工鱼礁大规模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初,李珠江局长提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全省铺开”的思路;同年6月,省海洋与渔业局在阳江市双山岛海域,开展了人工鱼礁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1年4月又决定在巩固阳江市双山试点的同时,选择珠海市东澳海域作为第二个人工鱼礁建设试点。2002年12月,省局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护理署,联合对阳江双山人工鱼礁和附近的天然鱼礁进行潜水观察。发现先行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初步得到恢复。
人工鱼礁区内发现大量毛虾,虽然这些小虾处于较低的营养层次,但在生态系统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优质鱼类幼鱼的主要觅食对象,有了食物,处于食物链上层的经济鱼类虾类会被吸引进入人工鱼礁区觅食。人工鱼礁区内发现鲷科鱼类、石斑鱼类、鲈鱼等海洋经济物种。人工鱼礁礁体上已经附着各式各样的无脊椎动物,有海胆、海绵、贝类以及海藻等生物。由于这些物种繁多、生长迅速、适应力强,所以人工鱼礁很快就形成了结构稳定的低级的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建设人工鱼礁对于海洋资源环境是能起到保护作用的。2001年2月,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之际,省局领导多次呼吁海洋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宣传建设人工鱼礁的作用,引起代表的广泛共鸣。158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议案,并获通过,于是拉开了全省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的序幕。
为办好“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议案”,省局领导与有关专家一起,多次深入到有关沿海和国内外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提出了议案办理方案报告:决定从2002年至2011年,用10年时间,投资8亿元(省财政5亿元,市、县财政3亿元),在广东沿岸约3600万亩幼鱼幼虾繁育区里,按10%左右(约360万亩)的比例,建设12个人工鱼礁区,共100座人工鱼礁,其中“生态公益型”(即全封闭,禁止开发利用)人工鱼礁26座;“准生
态公益型”(即半封闭,限制性地开发利用)人工鱼礁24座;“开放型”(即全开放,开发休闲渔业)人工鱼礁50座。议案办理方案及实施办法,2002年7月得到省政府批准实施。
为了将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做好、做实,省局坚持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对于每一个礁区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复论证,邀请专家审查,使规划符合《广东省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总体规划》和《广东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全省11个有建设人工鱼礁任务的市、县(区)的规划通过了当地政府批准。同时,省局吸收了国外建设人工鱼礁的经验,拓宽建造的思路;深入建礁地点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本底调查和底质勘探,根据渔业资源的特点和底质状况,设计不同礁区投放礁体的类型和布局,使投放的礁体类型和布局更加适宜该海域海洋生物的生活、栖息与繁育。
人工鱼礁建设的规划,需要科学的调查和论证,以确定适当的海区、相适应的礁体。同样,礁体的建造也必须通过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进行招投标,并聘请监理单位,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和综合效益评估。考虑到人工鱼礁工程与一般的建设工程相比,有着明显的
区别和特点,而目前我国尚没有人工鱼礁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为规范人工鱼礁建设,增加工作透明度,防止实施工作过程中出现随意性或盲目性,省局先后制定了《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审批要求》、《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等规章制度,以保证人工鱼礁工程建设质量,符合“安全、经济、耐用、环保”。
从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广东沿海11个市均开始了人工鱼礁建设。全省共建造投放各种混凝土礁体6642个,投放报废渔船18艘,总面积达20万空立方米。
与此同时,人工鱼礁相关配套项目也初见成效。番禺省级淡水种苗基地,已完成3800平方米工厂化育苗车间建设,购置了显微操作系统、水质在线监测、育苗区监测系统、生物过滤、超低温冰箱等,建造3000立方米良种种苗培育池,10万平方米亲鱼池改造,2000米排灌系统等;珠海省级海水种苗基地正在办理有关征地手续。已完成一艘500吨级多功能执法监
测船船体建造,及10艘500匹马力9米长执法快艇。
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人工鱼礁的大规模建设,我国没有先例,广东省也是第一次。省局在人工鱼礁建设的过程中,一是选点坚持“五个优先原则”。即人工鱼礁选点要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上,坚持规划按结合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开发示范点优先原则;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破坏严重急需拯救的海区优先原则;保护特殊物种和海洋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先原则;带动相关传统产业升级和形成休闲渔业产业见效快的优先原则;试验点先行与市县建设的优先原则。
二是建礁坚持“五个结合”原则。人工鱼礁建设要坚持与渔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相结合;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与国土整治和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相结合;与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结合;与海洋综合开发和管理相结合。
三是在人工鱼礁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六个防止”。防止简单化。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并非简单地在海上扔些水泥预制件或废旧渔船礁体,也不仅仅是海洋渔业的概念。它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也涉及政策、法规、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因素。既要鼓励集体、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开放型”人工鱼礁,又要防止以建设人工鱼礁为幌子,投资少量费用达到霸海为王,任意开发的行为。
防止分散,不成规模。人工鱼礁建设没有一定规模难以有效果,这是国内外共同的经验。同时,礁体类型可多样化,废旧木质、水泥船只、废旧汽车、轮胎、报废的军用舰艇等均可有一定的比例。
防止礁体移位。在礁体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其稳定性,又要考虑其经济性;要考虑投放礁体地点的自然环境,如水流、浪、潮等情况;在投放不同礁体的同时,要根据流、浪、潮和底质等海区现状和礁体的不同类型进行必要的加固和加重。
防止重开发轻保护。要坚持适度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人工鱼礁区可分为“全保护型”、“半保护型”和“开放型”。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针对不同礁区类型,限制捕捞量,要严惩电、炸、毒鱼行为,防止毁灭性掠捕,同时在礁区周围设立昼夜可视的浮标标示物,以防止无意进入人工鱼礁区捕鱼和事故发生。
防止布局盲目性。科学合理布局,哪些先建,怎么建,分步分期实施要有科学性。
防止只靠自然增殖。要采取两条退走路,即在增殖自然资源、恢复其生态功能的同时,应进行人工放流增殖,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今年广东共在人工鱼礁区内投放海水鱼苗869.4万尾、海水虾苗1.21亿尾、各种贝类160吨。
建设人工鱼礁对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意义重大,广东将再接再厉为海洋的明天筑起更加美丽、富饶的生态家园。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