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度市场十大主要水产品总交易量133080吨,比2015年145850吨,减少12770吨,减幅8.76%。
2、2016年度市场十大主要水产品平均每公斤批发价格35.50元,比2015年每公斤33.60元,上涨1.90元,增幅5.65%。
3、虽然从1995年开始,国家对东海每年实行伏季休渔期,2016年我省又扎实推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坚决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推动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新突破,但是,随着环境污染,过度滥捕,以及捕捞网具规格极小化,渔船极大化,导致捕捞强度远超资源承受能力,因此,海洋资源仍在衰退,有些海域“无鱼可捕”的现象逐步显现。2016年海洋捕捞作业中,中高档、大规格的海水产品数量减退明显。海洋捕捞产品小型化、低龄化,杂鱼增加趋势逐渐增大,虾蟹类和上层类等经济种类比重占大,同时,捕捞上来的海水产品中很多均为当年生的幼鱼,这也是海水产资源小型化、低龄化的主要原因。
4、从2016年十大水产品交易量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带鱼、黄鱼、虾潺、海鳗等水产品交易量均比上年减少,而鲳鱼、玉鳎鱼、海虾、鲜蟹等水产品交易量均比上年增加。
5、带鱼已连续第11年荣登市场十大主要水产品批发交易量首位,鲳鱼交易量取代黄鱼取得第二位。玉鳎鱼从上年的第六位升至今年的第四位,海虾交易量从上年的末位升至今年的第五位,鲜蟹从上年的第八位升至今年的第六位,虾潺则从上年的第三位跌至今年的第七位。海鳗从上年的第五位跌至今年的第八位,而米鱼今年继续保持上年的第九位,但米鱼每公斤批发价格已从上年的30元涨到33元。
6、带鱼、黄鱼、鲳鱼、海鳗、虾潺、米鱼、海蟹等水产品,捕捞地不仅包括东海,也包括南海、渤海、黄海等其它海域,以及从越南、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外进口的洋水产品。
7、鱿鱼除国内东海、黄海、南海、渤海四大海域以外,还包括从阿根廷、挪威、秘鲁、加拿大等国家进口鱿鱼。
以上国外水产品进入宁波市民菜篮子,填补了本土水产品的空缺。
8、黄鱼包括少量的大黄鱼和小黄鱼,以及梅鱼等,并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山东以及本省养殖的黄鱼。
9、2016年11月30日,国家农业部发布“关于征求2017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调整方案意见的公告”,有二个变化值得关注:
⑴2017年休渔期时间延长,从5月1日至9月16日,比现在已经从1995年开始实行至今的休渔期,时间延长一个月。
⑵休渔海域统一,渤海、黄海、东海及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
10、浙江是海洋渔业大省,我省渔场素有“东海鱼仓”、“中国渔都”的美誉,但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发展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渔业资源衰退严重。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等东海传统“四大渔产”产量急剧下降,单位渔获量约为上世纪80年代末的50%,且渔获物低值化、小型化趋势明显。如果再无节制捕捞幼鱼,以后吃海鲜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为此,加大海洋渔业资源特别是幼鱼资源的保护,是当前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紧迫任务。2016年12月23日,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海洋幼鱼资源保护,促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的决定,该决定加强了6种常见品种幼鱼的保护,并规定禁止在农贸市场、超市、临时摊点等各类市场和饭店、大排档等餐饮场所,销售未达到当年最小可捕规格的保护品种幼鱼。确定要给大黄鱼(体重250克,或体长255毫米)、小黄鱼(体重50克,或体长145毫米)、鲐鱼(体重130克,或叉长220毫米)、带鱼(体重125克,或肛长205毫米)、三疣梭子蟹(体重125克,或头胸甲长60毫米)、银鲳(体重90克,或叉长140毫米)6种海鲜设置最小捕捞规格,从源头上减少对海洋幼鱼资源的破坏。现在海鲜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在休渔期间,仍有大量养殖、冷冻和国外海鲜源源不断大量补充市场。因此,从2017年开始休渔期的延长,对宁波广大市民吃海鲜影响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大,反而会让市民在今后吃到更大规格、品质更好的海鲜。同时让海洋里小鱼和鱼卵有更多时间成长繁衍,渔民开渔后才能捕到更大规格、品质更好的水产品,捕捞上来的规格越大的海鲜,既可以避免过去部分海鲜规格较小,只能作为饲料鱼和加工渔粉的现象,因为海鲜规格是影响售价的关键因素,例如,一条3两的鲳鱼和一条8两的鲳鱼售价相差一倍以上,而且海鲜条重越大,市场销路也越好。从长远来看,宁波广大市民不仅以后继续可以吃到海鲜,而且规格较大的海鲜数量也将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