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发鱼类长途运输新方法

发布日期:2007-03-21 浏览次数: 分类:技术

 
      据悉,新加坡农粮局在鱼类包装及运送的技术上已取得突破,成功地把金目鲈稚鱼在36个小时后的存活率提高至100%。新技术使养殖业者能开拓区域市场,把稚鱼安全运往更远的地方,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热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上月底,新加坡农粮局首次采用新技术把80箱约2万条金目鲈稚鱼送往文莱一家养殖渔场,整个过程包括陆路交通及空运,前后13个小时。报告显示,所有稚鱼两个星期后仍健康存活。
      养殖业者一般从孵化场引进约3个月大的稚鱼,把它们饲养在海上养殖场6个月至8个月,待长成大鱼后,就在市场上出售。
      但现有的运送法有两种:路途较近的多数采用开放式;路途遥远的则采用封闭式。所谓开放式,即把要运往养殖渔场的稚鱼放在不封闭水箱内,由于环境与稚鱼生长的环境相差不远,因此过程较简单。
至于长途运送法则复杂得多,水箱需进行封闭,加上舟车劳顿,稚鱼往往无法承受长时间压力而死去。
      新技术的突破在于成功地增加封闭箱内的水氧气含量,并通过降低水温、调整水的咸度及停止喂食,使稚鱼活动量和排泄物大大减少,进入半冬眠状态,从而安然、健康地抵达目的地。
      农粮局食物供应与科技处项目经理周永忠说,试验中,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找出合适的水咸度及水氧气含量比例,从而推算出稚鱼可存活的时间。他说:“在封闭箱内,只要有一条稚鱼死去,就会影响水质,也对其他稚鱼造成压力。因此,能取得100%的存活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研究人员把重点放在金目鲈,以后将会扩大鱼种范围。因为,不同鱼种对封闭箱的环境条件会有差异。试验是在农粮局设于圣约翰岛上海水养殖中心进行。这个耗资3300万元、两年前启用的中心,主要研究大规模鱼卵孵化和养殖鱼苗的技术。该中心是东南亚首个大规模孵卵和鱼苗养殖机构。中心的养殖设备科技含量较高,分类多,而且几乎所有设备都在室内,大大提高了研究员对养殖鱼苗过程的控制。
      目前,该中心养殖的热带食用鱼除了金目鲈,还有金鲳及红鲷鱼等。 (中国食品质量报)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