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渔业科技领域昭示我国渔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发布日期:2005-02-21 浏览次数: 分类:标准

   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与可持续利用
  重点研究海洋渔业资源的补充、演替规律及与海洋生态系相互关系,对主要渔业资源进行监测,对现有渔业资源管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估渔业资源量与可捕量,研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技术、负责任捕捞技术,为实施限额捕捞制度,为争取和维护我国的渔业权益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大力开发近海资源增殖和利用人工渔礁等手段开展资源养护的技术。
  水产发展新阶段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渔业资源监测及评估技术;二是渔业资源捕捞限额评估技术;三是具保护资源效果的选择性渔具、渔法的开发技术;四是渔业资源繁殖保护和资源增殖技术及效果评估技术。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养殖
  针对目前我国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养殖结构不合理导致渔业天然资源破坏,生态灾害不断发生的情况,对渔业水域环境进行监测、评价,研究环境污染对渔业资源、渔业生态和水产养殖的影响效应;研究渔业水域生态系统优化与环境修复技术;研究不同类型浅海、滩涂、湖泊等水域的科学养殖方式,进行养殖潜力评估和养殖结构、养殖布局优化研究,多元化高效养殖技术研究,确定合理的养殖容量和养殖潜力,研究养殖水域的合理养殖结构、布局及生态优化技术;研究贝类等养殖产品清洁生产及产品净化技术,使滩涂、浅海、湖泊养殖得以可持续发展。
  水产发展新阶段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渔业水域环境生态评估技术;二是渔业水域生态优化技术及生物修复技术;三是天然水域合理养殖容量评估技术;四是不同类型浅海、滩涂、湖泊生态养殖技术;五是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及清洁产品生产技术。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
  种质鉴定、评价和检测是建立种苗生产管理体系的主要技术保障和前提,以水产种质资源及濒危水生生物的保护和利用为目标,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评价及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和遗传物质功能研究;研究在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保存水生生物的技术途径,完善天然水域和人工低温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数据库,为建立水产原良种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水产发展新阶段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种质鉴定、评价及性状标记技术;二是水产动植物遗传连锁图谱和基因图谱;三是水产种质资源与保存技术研究;四是濒危水生生物保护技术。
  宜渔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1世纪我国将面临人口、资源与环境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耕地继续减少,人多地少不可逆转。开发宜渔国土资源,充分利用浅海、滩涂和内陆水域发展渔业生产,向居民提供丰富的水产蛋白质食品,对于节约耕地资源,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尚未开垦的宜渔国土资源依然潜力很大,而且,绝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热量充沛,雨量适中,日照较长,具有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上个世纪末,我国在浅海滩涂的渔业开发利用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藻类、虾类、贝类养殖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海水鱼养殖和海珍品养殖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内陆湖泊、水库的渔业开发上,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水体环境和自然生态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渔业环境容量、鱼产力、种群结构、网箱养殖、放流增殖等方面的研究。在低洼盐碱地的治理上,主要采取挖池抬田的思路,以渔改碱,进行综合治理。
  水产发展新阶段宜渔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浅海、滩涂渔业高效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包括生态容量、养殖结构、人工渔礁建设、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用技术;二是湖泊、水库渔业开发利用技术,包括过水性湖泊、大型浅水湖泊、湖群等不同类型湖泊的生态环境优化措施及综合开发技术,灌溉型水库、防洪型等不同水库的渔业规模化开发技术;三是低洼盐碱地以渔改碱的综合开发技术,既包括内陆低洼盐碱地的挖池抬田工程技术、节水养殖工程技术、不同水型鱼池的水质调控技术,同时,又包括沿海盐碱地特别是重盐碱地的水质变化规律、适养种类的引进和筛选、养殖模式及养殖技术。
  水产良种选育和苗种繁育
  为使我国的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种质混杂、退化的现状,要重点开展育种新材料筛选,开发生物技术与常规选育结合的育种新技术,选育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的养殖新品种;加强对主要海水鱼(虾)及溯(降)河鱼类的繁殖发育机理研究,使一大批优良养殖对象达到大批量人工繁殖苗种的能力。
  水产发展新阶段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水产育种新材料创新;二是生物技术与常规选育结合的新品种选育;三是新品种人工繁殖及批量生产技术。
  水产养殖病害机理和健康养殖
  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重大疫病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确定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宿主基本的指征性生理指标和相关性环境因子,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控制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大规模流行的生态环境调控技术,开发生物渔药等无公害渔药,提出渔药安全使用及评价技术,实现对暴发性病害的基本有效控制;研究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学及免疫防治技术,使免疫防治技术在养殖动物的病害预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水产发展新阶段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优化养殖生态环境的健康养殖技术;二是水产养殖暴发性病害预报技术;三是病原快速检测及疾病诊断技术;四是疫苗制备及免疫途径技术;五是低残留、无公害渔用药物开发及安全用药技术。
  水产养殖动物营养及饲料研制
  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特别是名、特、优养殖对象的快速增长,对水产动物的营养研究与饲料开发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水产养殖对象,主要是食物链比较短的滤食性和杂食性种,在采取多品种池塘混养为主的条件下,往往采取投以比较便宜的饲料资源并尽可能有效利用池塘的初级生产力来补充养殖对象的营养需要,其养殖对象也是效益比较低的常规种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迅速增长。由于这些特种养殖对象主要是食物链比较长的肉食种类或偏肉食种性的杂食种类,它们的种类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摄食习性和营养要求。一方面,由于名、特、优水产品种的养殖可以带来丰厚的利益,从而使得生产者有能力在营养研究及专用饲料上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些特种养殖对象多数采取单一种类的高密度养殖方式,也有利于针对这种养殖对象有的放矢投放专用饲料,从而为渔业专用饲料的研究和生产进入了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渔业专用饲料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普遍提高。
  水产发展新阶段水产养殖动物营养研究及饲料研制,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主要养殖对象营养需要的重新评定技术,包括通过对海淡水不同水域生长的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的科学实验提出的营养需要建议值,从而为制定养殖对象营养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关于实用饲料配方优化技术,包括常用饲料源的主要营养素及消化率的研究及其应用技术,营养饲料强化添加剂的研制和实用技术,人工配合饲料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水中稳定性和水质保持技术,渔业专用饲料商品化安全生产和质量检验技术等。三是养殖水体可持续精养的营养技术,包括对精养池塘的低蛋白、低磷、高能量饲料配制技术,投放饲料的水体自净控制技术,最佳的饲料投喂技术等。
  集约化养殖及设施渔业开发
  重点研究海、淡水名特优养殖对象及苗种培育的工厂化养殖技术,解决其相关的养殖工艺、水质控制和净化处理、增温、自动控制等工艺及设备,研究相应的高效、低污染饲料;开发10米等深线以外离岸海水养殖技术以及高密度养殖海区环境改造和水质改善技术,开发相关的养殖工程设施和自动控制技术。通过增强对养殖条件人工控制能力,使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尽快向现代化水平发展。
  水产发展新阶段集约化养殖及设施渔业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高密度条件下水产养殖工艺;二是水质处理技术、装备及自动化控制设施;三是抗风浪水产养殖工程技术及设施;四是高效配合饲料开发;五是养殖海区环境改造及工程设计技术。
  远洋及深海极地渔业资源开发
  远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积极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的重要方面。受技术水平制约,我国的远洋渔业大部分仍属在他国海域作业的过洋性渔业,在新的国际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下,各国出于对其自身海洋权益的保护,不断加强对专属经济区捕捞生产的管理,对我国的远洋渔业生产限制越来越严。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捕捞技术和装备上的差距,至今我国在公海作业的大洋性渔业中仅占很小比重。因此要大力开发头足类、金枪鱼等中上层远洋渔业资源的探捕技术,研究大洋性头足类与中上层鱼类如金枪鱼、竹笑鱼等的分布、渔场、渔期和洄游规律;南极磷虾种群数量分布和变化规律,渔场与渔期的形成机制;负责任选择性捕捞的渔具、渔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信息处理系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我国远洋渔业渔情预报和信息服务系统等。
  水产发展新阶段远洋渔业及深海和极地渔业资源资源开发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金枪鱼、鱿鱼探捕技术;二是现代化渔船装备开发;三是渔情遥感预测预报技术。
  海洋农牧化研究与开发
  全球性的人口增长、土地短缺、能源不足以及气候变暖等重大变化,由此而带来的食物安全问题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并提高生活质量,各国必然把发展的目光转向比陆地面积要大得多的海洋。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不仅是推进海洋渔业发展的新阶段,而且将是我国海洋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开创海洋农牧化的新时期。“海洋农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向:一是海洋水产品的养殖及增殖产业;二是大洋深处的海水利用计划;三是海洋农业。海洋水产品的养殖增殖产业,将在海洋生物的繁殖、育苗、养殖、增殖、放流、饲养、病害防治,以及养殖增殖的设备设施技术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深层海水温度一般为8~9℃,其海水中的氮和磷分别是表层海水的200倍和75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这种海水人工上升流的研究实验,我国有的海水养殖专家也在进行利用深层海水进行养殖的实验。这将是一种富于挑战的科学实验。海水农业,就是通过发现或导入抗盐基因,使陆生作物可以直接利用海水进行灌溉的农业,对农业的发展同样将带来广阔的前景。
  水产发展新阶段海洋农牧化研究与开发,重点需要以下技术:一是海洋生命科学技术;二是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科学技术;三是海洋生物资源区化研究与开发技术;四是海洋农业工程技术;五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管理技术。
  水产品加工与食用安全管理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延长产业链、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国际上对水产品的质量管理要求越来越严,但我国的水产品食用安全和质量监控方面的技术研究仍然比较薄弱。为此,需要加强水产品精深加工、食用安全和质量监控技术的研究,以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发展外向型渔业、保障食品安全。重点研究水产品(特别是淡水鱼类)加工工艺;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危害性的评估及其纠偏方法;水生生物生理活性物质的提取、精制、合成与检测;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水产品的鲜度、微生物和农残以及药残等的快速检测技术,水产质量标准体系,水产品质量监控和评价技术等。
  水产发展新阶段水产品加工与食用安全研究,重点需要开发以下技术:一是水产品品质、风味改良技术;二是水产品保鲜及卫生指标控制技术;三是水产品多种功能的开发及产业化技术;四是海洋药物、生物制剂开发及制备工艺。
  现代渔业装备与渔业工程建设
  渔业工程、渔业装备和渔业管理手段的提高,是渔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渔业劳动生产力和促进渔业作业方式的变革有着直接意义。按产业不同,渔业工程技术可划分为: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技术、捕捞工程技术、水产品保鲜加工技术、水产品储运及市场流通技术。
  水产发展新阶段的渔业装备与渔业工程建设,重点需要研究开发以下技术:一是水产增养殖工程与装备,包括渔业环境、生态条件的研究和水质自净管理技术,水产经济动物的生理生态和行为研究,水产养殖设施及装备的配套技术等;二是渔船及捕捞装备技术,包括渔船建造、渔具、渔法、导航、助渔、捕捞手段等技术;三是网箱养殖技术,特别是海水网箱养殖抗风浪技术;四是渔用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技术;五是拦鱼坝、过鱼通道及渔港工程技术;六是水产品的冷冻保鲜及加工技术等。
  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
  信息技术对于渔业生产、水产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水域利用、区划管理以及气象、海况、渔况预报、鱼群探测、渔船导航和海上生产作业指挥具有重要意义。应重点研究渔业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技术;渔业基础数据库建设、渔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技术;我国专属经济区、外海和远洋渔业遥感信息系统,包括海况、渔况预测预报服务系统,内陆和海岸带环境和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渔业生产和管理中的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等。
  水产发展新阶段,渔业信息建设重点需要开发以下技术:一是渔业基础信息库建设;二是渔业管理指挥信息系统;三是渔情预测预报技术。
  渔业发展研究与渔业经济管理
  我国渔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根本转变的新阶段,并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渔业经济研究。应重点研究渔业产业政策,渔业发展战略,国内外水产品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渔业产业化经营、渔业经济体制改革,WTO规则及其应用等。
  水产发展新阶段渔业发展战略与渔业经济管理需要重点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一是渔业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包括渔业国民经济中的定位、渔业发展战略及实施、渔业现代化建设等研究;二是渔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研究,以保障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渔业经济运行机制研究,以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为国家制定渔业经济政策服务,为提高渔业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为增加农民、渔民收入服务;四是关于渔业科技进步的研究,为推动水产科技创新服务,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五是研究渔业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渔的管理水平,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为适应国际海洋渔业管理新秩序服务。
  以上渔业科技重点领域中,在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种质资源、良种选育、病害防治、信息、经济等领域的主要内容均属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应以政府为主加大研究力度,同时,要在研究中加强与生产单位的密切结合,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开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可保证研究结果能适应生产需要,并尽快应用于生产。设施渔业、远洋渔业、加工等领域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开发,但其中远洋资源调查、食用安全等内容仍为公益性研究,应以政府行为为主,同时由于一些应用性技术的风险较大,应用面广,也需要政府予以引导和扶持。
来源: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鱼百科

浙江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xiatian3218@163.com
联系电话:0571-88051763
Copyright©2016-2018

浙ICP备1602278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988号